圖片來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植物需要光,所以所有的植物(除了寄生植物以外)都有「光受器」(photoreceptor)負責做這件事。而且,因為光對於植物非常重要,植物絕對不會只有「一個」光受器。每一種植物都有好幾個光受器,負責看光的顏色、方向、強度。 在高等植物如阿拉伯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負責看對於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紅光的光受器是光敏素(phytochrome)。阿拉伯芥總共有五個光敏素,分別依照英文字母順序命名。 其中最主要的光敏素是光敏素A與光敏素B。而光敏素B尤其重要,因為光敏素B負責看植物在一般狀況下的光,所以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極大。 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光敏素B不只會感光還會感熱。在20世紀末時,沙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注意到,光照會讓植物的細胞核內出現一些被稱為「光體」(photobodies)的構造。 後續的研究發現,光體裡面最重要的成員是光敏素B,另外還有「光敏素互動因子」(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以及其他的蛋白質。光體沒有細胞膜,只在照光以後會出現。 為什麼會形成光體呢?雖然有些科學家覺得這只是隨機產生的「東西」,但也有些科學家不認同這個看法。就像人不會完全沒有理由就聚集成群一樣,對於植物這種自營生物來說,每個動作應該都是有理由的。 為了研究光體,加大河濱分校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稱為Oligopaints的螢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來標記個別光體。透過這個技術,他們得以用基因序列來標記個別光體。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斑點」(speckle)的光體,其實有12種!這些光體根據它們是否與染色中心相關,以及它們是否位於核仁周邊,可被分為兩類: 核仁相關光體(Nuo-PBs):這類光體位於核仁周邊,並且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與特定染色中心相關的幾種光體,例如Nuo-CC2-PB, Nuo-CC3-PB, Nuo-CC4-PB等。 非核仁相關光體(nonNuo-PBs):這類光體位於核仁以外的位置,同樣可以劃分為多種,如nonNuo-CC1-PB, nonNuo-CC2-PB等。 另外,他們也發現,可以透過光照或溫度來調節光體的大小以及出沒。例如,在強紅光(R light)下,活化態的光敏素B(Pfr)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