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cilantro)。圖片來源: wiki 芫荽(coriander, cilantro, 學名 Coriandrum sativum )是繖形科( Apiaceae )植物,在台灣全年皆產,但每年九月到隔年三月是產季;主要產地在彰化。 根據曹銘宗老師的資料,芫荽在漢朝時由張騫引進中國,它本來稱為胡荽,到了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石勒因覺得「胡」這個字帶有歧視的含意,因此改為「原荽」,後來再改名為「芫荽」。 ---------------------------------------------------------------------------------- 台語有些食物保留了古漢語的名字,這兩天介紹了「菠薐」(菠菜)和「蕹菜」(空心菜),現在要介紹的「芫荽」(iân-sui),即華語所說的香菜,也就是台灣料理、小吃的最佳配角啦! 「芫荽」是香菜的中文學名, 原產於地中海東部,全株皆可食用、藥用。華人最愛其芳香的葉子,切段或切碎後,擺在菜餚上可增色,撒在羹湯上可提味。 「芫荽」原名「胡荽」,根據晉代張華撰寫的《博物志》:「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蔥、苜蓿、 胡荽。」由此可見,在西元前115年,張騫奉漢武帝命第二次出使西域載譽歸國時,經由絲綢之路,帶回了「胡荽」。 「胡荽」之名從何而來?先來談「胡」,古代中國通稱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為「胡」。再來談「荽」,東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可以香口」,但「荽」字不見單獨使用。因此,「胡荽」本意就是從西域來的香菜。 「胡荽」之名為什麼變成「芫荽」?並沒有具體可信的說法,但有此一說:中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在位319年─333年)是胡人,他認為「胡」字是歧視用話,曾下令禁用「胡」字。「胡荽」在那時改名「原荽」,後來再變成「芫荽」。 明《本草綱目》則說「胡荽」又名「香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但也提到此菜是「道家五葷之一」。佛教有「五葷」(又稱五辛:葱、薤、韮、蒜、興渠)的禁忌,即不吃葱、蒜、韭、蕗蕎類等,但「芫荽」不在此列。 在台灣,從清代到日本時代,「芫荽」還有諧音的「園荽」、「莞荽」、「元荽」、「蒝荽」等寫法,都會有個「荽」字。 但廣東話卻稱「芫荽」為「芫茜」。原來,廣東話的「荽」(seoi)與「衰」發音相同,所以就把「荽」改成「茜」(...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