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胡蘿蔔」標籤的文章

揭秘生活中的奇妙現象:為什麼切開的胡蘿蔔(carrot)會彎曲?

  圖片作者:ChatGPT 在國外,胡蘿蔔(carrot)是很受歡迎的點心,在派對或宴會時,沙拉盤中常見切成直條的胡蘿蔔。拿起一根沾沙拉醬吃,真的很好吃! 但是胡蘿蔔不能太早切,如果放得有點久,就會變成彎彎的。 為什麼胡蘿蔔放久了會彎? 你可能會說,就脫水啊。 但是,就是有人覺得這個現象有趣。事實上,對食品加工來說,彎彎的胡蘿蔔條賣相不佳,所以瞭解為什麼切開的胡蘿蔔會彎,其實有它的重要性。 科學家們做了一些實驗和計算來研究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使用了一個叫做Lamé同心圓柱模型的數學模型來描述胡蘿蔔的結構,就像用一個數學方程式來描述胡蘿蔔的形狀和它是如何改變的。透過這個模型,他們可以計算出胡蘿蔔切開後不同時間點的彎曲程度。 研究發現,胡蘿蔔在被切開後,由於外層和內層(皮層和維管柱層)之間的拉力不同,就會開始彎曲。就像你的外衣比內衣緊,那麼外衣就會把內衣拉得緊緊的,胡蘿蔔也是一樣的原理。他們還發現,在第七天的時候,胡蘿蔔的彎曲程度會達到一個特定的數值,平均彎曲半徑是1.14米。 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皮層和維管柱層之間的拉力不同? 這就要回到胡蘿蔔的結構來解釋。胡蘿蔔的主要結構可以分為外層的皮層和內部的血維管柱層。 皮層(Cortex)是胡蘿蔔的外層,它主要由軟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皮層的細胞結構讓它在物理性質上比較柔軟和有彈性,可以存儲水分和營養,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支持。當胡蘿蔔失水時,皮層的細胞會失去水分,導致收縮,這部分的收縮是胡蘿蔔彎曲的原因之一。 維管柱層(Vascular Cylinder)位於胡蘿蔔的內部,是植物的主要傳導系統,負責運輸水分和營養。這部分由維管組織和纖維組織構成,結構比較堅固,不容易收縮。維管柱層的結構使它對拉力的抵抗比皮層強,不像皮層那樣容易因為水分流失而收縮。 當胡蘿蔔被切開後,外層的皮層和內層的血管柱層因為它們物質特性的不同,對水分流失的反應也不同。皮層因為比較軟和有彈性,會有較大的收縮,而血管柱層的收縮比較小。這種不一致的收縮造成了皮層和血管柱層之間的拉力差異,進而導致胡蘿蔔彎曲。 這項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胡蘿蔔彎曲的原理,而且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長方式和它們的物理特性。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現象,其實裡面藏著物理學的原理,很有趣呢! 最後要提醒大家:用胡蘿蔔條沾沙...

橘色胡蘿蔔「爆橘」的關鍵基因

  胡蘿蔔。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於十世紀在中亞馴化的胡蘿蔔(carrot, Daucus carota subsp. sativus )本來是黃色或紫色的。橘色的胡蘿蔔大約在十五世紀初出現在西歐(可能是來自白色與黃色胡蘿蔔雜交),很快地因為類胡蘿蔔素的甜味受到喜愛(雖然有些人也因為這樣的味道而厭惡它)。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研究者發現橘色的胡蘿蔔有療效,而類胡蘿蔔素(beta-carotene)的名字也是由胡蘿蔔而來。 但是,到底是什麼基因讓胡蘿蔔「爆橘」呢?最近的研究發現,要讓胡蘿蔔變成橘色,竟然需要同時關掉三個基因! 這三個基因是: REC1 , Or 與 EX1 。 美國的研究團隊,為了了解胡蘿蔔「爆橘」的關鍵,分析、定序了630種胡蘿蔔品系。他們發現,只要這三個基因裡面有一個是開啟的狀態,胡蘿蔔就不是橘色的。當這三個基因同時被關掉時,色素會累積,造成橘色的胡蘿蔔。 由於這三個基因位於不同的染色體上(胡蘿蔔有九對染色體),所以在世界各地可能會有不同光譜的橘色胡蘿蔔出現。科學家們翻閱十七世紀的歷史文獻也發現,在當時有「比較」橘與「比較不橘」(可能沒有完全關掉)的胡蘿蔔。當然最後都是比較橘的胡蘿蔔勝出啦。 參考文獻: Coe, K., Bostan, H., Rolling, W. et al. Population genomics identifies genetic signatures of carrot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uncovers the origin of high-carotenoid orange carrots. Nat. Plants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3-01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