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 Ipomoea aquatica ,英文名稱為water spinach),又稱空心菜、無心菜、應菜、壅菜、藤菜、葛菜、甕菜及通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性,中空,節上能生不定根;葉長心臟形,葉柄很長;夏秋季開白色或淡紫色喇叭狀花;種子淡褐或黑色;蕹菜性喜溫暖濕潤,生長勢強,最大特點是耐澇耐炎熱。在15℃—40℃條件下均能生長,耐連作。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廣,無論旱地水田,溝邊地角都可栽植。(以上資料來自 維基百科 ) 空心菜的花。圖片來源: wiki 空心菜一直都是版主最愛的蔬菜之一,脆脆而中空的莖吃起來很爽口;不過讀者們可能不知道, 臺灣空心菜的重鎮在嘉義的布袋與朴子 。 空心菜為何叫做「蕹菜」呢?根據曹銘宗老師考證,可能是因為它可以裝在甕裡面種植,所以被稱為「蕹菜」。至於空心菜究竟是源自於東南亞的哪一個國家,就有待繼續考證了。 曹老師原文刊載如下: ------------------------------------------------------------------------------ 因為莖中空而俗稱「空心菜」的半水生蔬菜,中文學名是「蕹菜」(ㄩㄥ ㄘㄞˋ),因為中國明清文獻大都寫作「蕹菜」,而台灣的台語和客語也沿用古字稱之「蕹菜」(台語音èng-tshài)。 有一句台語俚諺說:「食無三把蕹菜,就欲上西天」,就是說才剛吃素就想到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比喻說還早的很呢!由此可見,「蕹菜」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蔬菜,但「蕹」這個字從何而來?又是什麼意思呢? 「蕹菜」屬蔓生性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性喜濕熱,水陸兩棲,原產於東南亞,很早就傳到東亞。自明清以來的中國史籍及台灣方志,都說:「蕹菜本生東夷古倫國,番舶以甕盛之歸,故又名甕菜。」 「東夷古倫國」是什麼國?很奇怪,古今文獻一大抄,但沒有人說此國在哪裡?根據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的研判,由於「東夷」一般指台灣以北到日本,所以此一「東夷」可能寫錯,應該是指東南亞才對,這符合「蕹菜」原產地在東南亞,但東南亞的「古倫國」就不知道是哪一國了。 我們先找到了「蕹菜」來自東南亞,那麼「蕹」字從何而來?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都有「蕹」這個字,但無法解釋與「蕹菜」的關係。 上述文獻提到「蕹菜」是裝在甕子裡,用船從東南亞運來,所以又稱之「甕菜」。這也就...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