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標籤的文章

橡果(acorn)與鼠類的神奇互動:植物荷爾蒙如何影響種子發芽與囤積行為

  作者:ChatGPT 當我們漫步在森林中,很少會想到腳下的橡果和四處奔跑的鼠類之間,存在著一場微妙的生存競爭。這場競爭不僅關乎生命的存亡,更顯示了大自然中植物與動物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 橡果擁有一種獨特的生存策略。當它們面臨被啃食的危險時,會加速發芽。研究發現,這種加速發芽的現象,實際上是由植物荷爾蒙——吉貝素(GA)和離層酸(ABA)——所調控的。 另一方面,鼠類在選擇橡果時,會根據橡果的發芽狀態來做出決定。它們傾向於吃掉已經發芽的橡果,而將未發芽的橡果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種選擇行為,似乎是基於對橡果發芽狀態的直觀判斷。 研究團隊進行了以下的幾個實驗: 研究團隊將橡果提供給小泡巨鼠( Leopoldamys edwardsi )食用,觀察它們對橡果的食用程度。隨後將這些橡果種在室外,記錄不同處理的發芽時間、發芽比例和根長。 結果顯示,小泡巨鼠更傾向於從橡果的底部開始食用,而非從頂部或中間部分。橡樹種子( Q. variabilis )被小泡巨鼠部分食用後,其發芽時間和發芽比例與未被食用的種子有顯著差異。在64天內,所有處理組的橡果都發芽了。部分被食用的橡果與未被食用的橡果在發芽時間上存在顯著差異。與完整無損的橡果相比,被啮齒動物食用過的橡果發芽時間更短,且發芽比例更高。在種子出土後的18天內,不同處理組的根長存在顯著差異。被啮齒動物部分食用的橡果比完整無損的橡果根長更長。不過,發芽率沒有顯著差異。 所以,這些結果顯示小泡巨鼠部分食用的橡果比未被食用的橡果更容易且更快地發芽,而且這些發芽的橡果具有更長的根。 然後,研究團隊對不同程度人工損傷的橡果(模擬小泡巨鼠損傷)進行水分吸收實驗,測量其重量增加速率,並分析這些橡果中的植物荷爾蒙。 結果顯示,不同處理組之間的水分吸收率存在顯著差異。有損傷的橡果其水分吸收情形高於沒有損傷的橡果。也因為水分吸收狀況較佳,所以將橡果底部的一半移除和保持完整種皮的橡果的發芽比例都高於完整橡果組。 在自然條件下,發芽的橡果中的幾種荷爾蒙(包括吉貝素GA4、ACC、茉莉酸JA和離層酸ABA)的含量顯著高於完整的橡果。同樣,部分被小泡巨鼠食用的橡果中這些荷爾蒙的水平也顯著高於人工損傷(使用剪刀模擬小泡巨鼠損傷)的橡果。 這些結果顯示,小泡巨鼠的部分食用不僅影響橡果的水分吸收率,還對其內部荷爾蒙含量產生顯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