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極端季雨影響茶葉品質

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資料,茶是世界上最廣泛飲用的飲料,僅次於水(如果您要把水算作飲料的話)。茶的飲用開始在中國,現在每天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們飲茶。

烏龍茶。圖片來源:wiki

因為含有包括兒茶素(catechin )等多酚類抗氧化劑物質,綠茶被公認為許多健康益處。據美國茶葉協會的資料,在美國,茶葉的消費已經連續20年增加,年銷售額超過22億美金,有160萬美國人天天喝茶。

兒茶素(catechin)。圖片來源:wiki

蒙大拿州立大學(Monat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在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Menghai County,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極端季雨期間,雖然茶葉的產量上昇了50%,但是茶的主要的抗氧化成分(決定了茶的健康特性和風味):包括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表兒茶素沒食子酸(epicatechin gallate)、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兒茶素、沒食子酸(gallic acid)在茶葉中的含量下降達50%,而其他多酚類化合物增加,整體抗氧化活性上昇。但是,茶葉在極端季雨期間的銷售收入也下降了50%。

這個研究同時也訪問了茶農,茶農也普遍認為,季雨後的茶菁品質較差,他們寧願出售在非雨季採摘的茶葉。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上昇,旱澇交替的影響,勢必會為茶葉的品質帶來許多變數。

參考文獻:

2014/10/22. Shifting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ffect tea flavor, health compounds, study shows. Science Daily.

Selena Ahmed, John Richard Stepp, Colin Orians, Timothy Griffin, Corene Matyas, Albert Robbat, Sean Cash, Dayuan Xue, Chunlin Long, Uchenna Unachukwu, Sarabeth Buckley, David Small, Edward Kennelly. 2014. Effect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n Tea (Camellia sinensis) Functional Quality Validate Indigenous Farmer Knowledge and Sensory Preferences in Tropical China. PLOS On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蕃薯( Ipomoea batatas )從臺灣人的主食、轉變為副食、又轉變為飼料,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再度躍上餐桌,成為美食,可有人關心過,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 圖片來源: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中間的TN57與TN66,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Nancy hall)雜交育成。它黃皮黃肉,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口感鬆軟,適合烤、煮食或製作薯條。主要產地在雲林、台南、高雄。適合在四~十月間種植。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 至於台農66號呢,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在臺灣,幾乎全年皆可栽種,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 最右邊的台農73號,就是現在所謂的「芋仔蕃薯」啦!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x清水紫心(♀)雜交後,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C17,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由於肉色為深紫色,所以得到「芋仔蕃薯」的暱稱。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具抗氧化功用。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而且莖葉不易倒伏,方便農民採收喔!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如蕃薯餅、蜜蕃薯、蕃薯酥,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 參考文獻: 蔡承豪、楊韻平。2004。臺灣蕃薯文化誌。貓頭鷹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 甘藷主題館 。

蠔菇(Pleurotus ostreatus)如何打獵?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過去我們介紹過蠔菇( Pleurotus ostreatus )這種真菌其實會打獵。靠著捕捉土壤與腐木中的線蟲,蠔菇得以享受它的大餐。 最近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蠔菇打獵的方法是利用一種「神經毒氣」來殺死線蟲。 這種神經毒氣是3-辛酮(3-octanone)。當線蟲接觸到3-辛酮,會造成大量的鈣離子流入神經與肌肉細胞,造成線蟲癱瘓;然後蠔菇就會把菌絲長進線蟲體內,吸取線蟲的養分。 蠔菇的哪裡有3-辛酮呢?研究團隊發現,蠔菇的菌絲會長出小泡泡(研究團隊稱為lollipop),這小泡泡裡面含有3-辛酮。當線蟲碰到這些小泡泡的時候,小泡泡就會破裂,釋放出神經毒氣。研究團隊發現無法長出小泡泡的突變體,對線蟲就沒有危害。 雖然菌絲會分泌神經毒氣,但蠔菇的子實體是無毒的,可以安心食用;但關於蠔菇的這個發現,其實已經在素食群體中引起討論:到底蠔菇是不是素的? 參考文獻: 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de4809

製作尿素(urea)的新方法

尿素。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尿素是很重要的氮肥。全世界產生的氨(ammonia)有八成用來合成尿素,而用來合成氨的哈伯法(the Haber-Bosch process)需要在攝氏五百度下加壓(20 MPa)。 傳統合成尿素的方法是用氨與二氧化碳在攝氏兩百度下加熱。若與哈伯法一起計算,每年全世界為了合成尿素要消耗掉百分之二的能源,過程中還釋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 最近中國湖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新的方法,可以在室溫常壓下,在水裡以氮氣與二氧化碳直接合成尿素。 反應在流動反應器池中進行,池中包含由載有催化劑的碳紙製成的陰極和鎳基陽極。電極由膜隔開,位於裝有碳酸氫鉀水溶液的腔室內。研究人員將氮氣和二氧化碳送通過電池,以使兩種氣體均吸附在催化劑上並反應生成尿素。催化劑則是由二氧化鈦奈米片上的鈀-銅奈米粒子組成。 在催化劑表面,氮氣促進了二氧化碳的還原,生成一氧化碳。然後,一氧化碳與氮氣反應生成一些中間物種。一氧化碳與這些中間體之間的進一步相互作用使氮氣氫化並形成碳-氮鍵,從而產生尿素。 該系統的效率(可衡量生產尿素的電力份額)約為9%。雖然該反應的效率和生產率仍然很低,要使其實用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還是提供了小規模生產尿素的可能性,可以讓更多國家有能力生產它。 尿素在1824年第一次由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Friedrich Wöhler,1800-1882)以氰酸中加入氨水後蒸乾合成出來。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個化合物是什麼,直到1828年證明了這些白色晶體就是尿素。尿素的人工合成打破了當時人們的一個迷思:有機化合物不能以人工合成。這個反應被認為開啟了有機化學這個領域。 參考文獻: Nat. Chem. 2020, DOI: 10.1038/s41557-020-0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