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提到根瘤,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豆科植物為了補充自己對氮的需求,召喚土壤中的根瘤菌(rhizobium)前來定居,產生根瘤的構造。在根瘤中,根瘤菌將氮氣轉化為氨(ammonia),提供給植物;而植物提供醣類與氧氣給根瘤菌,讓根瘤菌可以生存。
雖然產生根瘤對植物有益,但根瘤的產生也是一種能量的消耗。如果氣候、光照不適合,植物就不會形成根瘤;這可能也就是清代的王筠在《說文釋例》(1873)中提到大豆的根瘤時的觀察發現:「細根之上,生豆累累,凶年則虛浮,豐年則堅好」的原因。
最近的研究發現,GmSTF3/4與GmFTs(FLOWERING LOCUS T)這兩個基因都會影響根瘤的形成。根瘤菌活化CCaMK這個蛋白質激酶,磷酸化GmSTF3,造成GmSTF3與GmFTs形成複合體,接著便會活化NIN(nodule inception)與核因子NF-YA1 及 NF-YB1這三個基因的表現,造成根瘤的產生。
由於GmFTs在照光後本來就會從葉片經由篩管(phloem,韌皮部)移動到頂端生長點,這個研究發現將光線的刺激與根瘤的形成連結起來,進一步解釋了適合的光照(FT只有在光週期適合時才會移動到頂端生長點)與根瘤形成之間的關係。
參考文獻:
SCIENCE
•
1 Oct 2021
•
Vol 374, Issue 6563
•
pp. 65-71
•
DOI: 10.1126/science.abh289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