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菠菜。圖片來源:wiki |
原文如下:
---------------------------------------------------------------------------------
在台灣,年夜飯要吃的「長年菜」,一般都是芥菜(刈菜),以其葉片又長又大象徴長壽。聽說南部的「長年菜」卻是菠菜,連紅根帶綠葉一起煮,在此請南部朋友證實一下。(筆者按:已證實)
菠菜的台語稱之「菠薐仔」(pue-lîng-á)、「菠薐仔菜」,「菠薐」二字保留了古漢語對這種外來蔬菜的音譯名稱。
菠菜原產於中亞、西亞,傳入中國之後,歷來的中文名稱有波棱、菠棱、頗陵、菠薐、波斯草、赤根菜等。根據唐代詩人劉禹錫弟子韋絢撰寫的《劉公嘉話錄》中說:「菜之菠稜,本西國中有僧將其子來」。另據宋代王溥撰寫的《唐會要》中說:「貞觀二十一年……泥婆羅國獻波稜菜」。以此來看,菠菜是在西元647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從尼泊爾傳入中國。
另外,宋代嚴有翼撰寫的《藝苑雌黃》中說:「蔬品有頗陵者,昔人自頗陵國將其子來,因以為名。今俗乃從艸而為菠薐。」今天有人研究當年中亞、西亞的國家,卻無法確認「頗陵國」所在。
但從日本文獻可以找到「頗陵國」可能的解釋。菠菜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文借用漢字「菠薐」稱之「菠薐草」(ホウレンソウ,hōrensō)。日本文獻說,菠菜的尼泊爾文發音palunggo或palinga,中文音譯「菠薐」,發音boleng。以此來看,palunggo或palinga的音接近「頗陵國」,所以「頗陵國」就是尼泊爾文的菠菜,而不是國家的名字。
在此可以做個結論:大約七世紀,菠菜從中亞或西亞原產地,可能就是當時的波斯(今伊朗),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中國。菠菜的波斯語發音aspanakh,與尼泊爾文發音palunggo或palinga,以及與英文spinach,都有語源關係。
在中國,菠菜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屬於閩南語分支的潮州話,稱菠菜為「飛龍菜」,就是把「菠薐」的音寫成「飛龍」(bue-lóng)。
在台灣,菠菜由漢人移民引進,清代文獻稱之「菠薐」。菠菜性喜冷涼氣候,台灣的冬天是菠菜的盛產季節。日本時代文人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說:「菠薐……台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
台灣人對菠菜的歷史記憶,還要加一段美國的卡通片「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
美國在1929年遭逢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為了振興農業,曾推廣栽種容易、生長期短但營養豐富的菠菜,但美國人初期卻吃不慣這種有澀味的蔬菜。結果,「大力水手」的連環漫畫、卡通片應運而生,主角是小個子的水手,但只要吃一罐菠菜,就變得力大無窮,擊敗敵人,曾造成美國人食用菠菜的熱潮。
後來,「大力水手」卡通片經由美國派拉蒙影視公司發行,風靡了全世界。
曹銘宗老師原文連結。
---------------------------------------------------------------------------------
菠菜雌雄異株,雖然也有少數雌雄同株但並不多;如果要採種可要多種一些,只有種一株一定不會得到種子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