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樹豆。圖片來源:wiki |
樹豆(Cajanus cajan)是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糧食作物,它是豆科多年生作物,相當耐乾旱,在年雨量650 mm的地區都還可以種植;成株可以長到1-2公尺,所以被稱為樹豆。
樹豆可能是發源於印度,大約在3,500年前馴化。雖然漢民族們對樹豆沒有太多認識,不過樹豆在南亞、非洲與拉丁美洲都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根據郭信厚先生的「臺灣經濟作物圖鑑」裡面的資料,全世界種植最多樹豆的國家是印度,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在台灣種植最多的地區在花蓮。
成熟的樹豆每100公克含有21.7克的蛋白質、62.78克的碳水化合物(纖維為主)、六種維生素B(B1、B2、B3、B5、B6、B9)、八種礦物質(鈣、鐵、鎂、錳、磷、鉀、鈉、鋅),稱得上營養豐富。
樹豆可以直接煮熟了吃,也可以先讓它發芽再煮。發芽後的樹豆,碳水化合物會部分分解,使它變得較容易消化。食用未發芽的樹豆,因碳水化合物難以分解,到腸子裡面以後被微生物發酵產生氣體,使它得到「放屁豆」的俗稱。
![]() |
未成熟的樹豆。圖片來源:wiki |
由於樹豆很容易種、繁殖力很強,成為原住民族生殖崇拜的一部分;阿美族人會將樹豆與山豬骨頭一起熬湯,稱為「勇士湯」。不過根據農改場的研究認為,樹豆含有豐富的鋅,對攝護腺與胰臟有幫助。樹豆的豆與根可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水、益氣的功效。
![]() |
樹豆排骨湯。圖片來源:中央社 |
「收割時,人們帶布條鋪在地上,將收割連帶樹柄的豆仔放在布料上面,然後拿起木樁打一打,因此,所有的豆粒聚集在布上,篩一篩再曬乾存放備用。
在鍋子內放水,然後把樹豆放進鍋內煮,約需一小時就煮熟配飯吃。」(p.59)
筆者在網路上查到工研院於2009年開發使用樹豆發酵產生無臭樹納豆的技術,傳統以黃豆發酵製作納豆,會有強烈的味道,有些人因此對納豆敬謝不敏;但樹納豆沒有臭味,營養價值不輸給黃豆發酵的納豆,只是不知道是否有推廣呢?
樹豆英文俗名為pigeon pea (鴿豆),名字來自於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Barbados)。據說是因為當地人都用樹豆餵鴿子,所以就叫做「鴿豆」了。
英文裡面的pea與bean在定義上不大一樣。pea指得是圓球形的種子,而bean這個詞原本是蠶豆(broad bean)專用,不過後來用來形容菜豆屬(Phaseolus)與豇豆屬(Vigna)等豆科植物。至於豆類(pulse)則用來指稱收穫後用作乾粒糧食的作物,但不包括榨油用的大豆與花生。因為看到有網站提到pigeon pea其實是bean,所以查了一下,發現定義有點混亂;原本以為pea是圓球狀的,bean是橢圓形的,實際上查好像又非如此?不過字典提到pea也特別強調形狀,可見圓球形的一定是pea。
臺灣這些年來旱澇交替,或許也該認真看待樹豆,開發一些樹豆食用的技術?台東農改場發現樹豆是長夜植物(短日照植物),不管什麼時候種,都會在11月的時候開花,12月至1月採收;所以不需要非得在2、3月時種,可以晚些種,到颱風季節時還沒有長得很高,就可以避開颱風的傷害。不過根據長居花蓮的吳雪月女士的「台灣新野菜主義」裡面提到,樹豆從下種到收成要六個月,所以也不能太晚種。
樹豆是「台東三寶」之一,另外兩寶是小米與臺灣藜(紅藜)。
最後附上鴿豆狂想數張,沒有什麼美術價值,純粹搞笑罷了:
參考資料:
吳雪月。2003。台灣新野菜主義。ISBN:9578792530。大樹。
郭信厚著。2011。臺灣經濟作物圖鑑。ISBN:9789861208695。貓頭鷹。
鐵米娜葳依。1997。泰雅賽德克族人食物及其典故(一)。ISBN:9578900813。唐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