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天黑黑」這首台灣民謠吧!「天黑黑,欲下雨,阿公仔舉鋤頭仔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漩鰡鼓(泥鰍),伊呀嘿都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鹹,阿媽仔要煮淡,兩人相打弄破鼎!伊呀嘿都啷噹鏘噹嗆,哇哈哈」。歌曲中的阿公與阿嬤為了要煮鹹的還是甜的,把鍋子都打破了!芋頭可甜可鹹,不過現在在台灣提到芋頭,除了火鍋以外,最容易想到的應該是奶凍捲、芋頭酥吧!筆者小時候對芋頭的回憶,只有芋頭甜湯、甜芋泥而已。雖然芋頭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只是點心,但對台灣的原住民來說,芋頭曾是重要的主食喔!
芋又稱芋頭、芋仔,古稱蹲鴟,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同時也是該科裡最廣為被栽種的食用植物。芋古稱蹲鴟,後來是怎麼被改名了呢?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說法,是因為它的葉子與「根」(莖)都很大,所以被改名為「芋」(「于」有大的意思)。而原來的名稱「蹲鴟」也還是形容它的塊莖很大,看起來像蹲著的貓頭鷹喔!英文名稱taro則是源自大溪地語或毛利語。
世界最早種芋頭的地方,可能是九千年前新幾內亞的庫克濕地;由於芋頭蛋白質含量極低(每100克只有1.5克的蛋白質),使當地原住民無法以芋頭為主食發展成農業社會;加上它的塊莖無法久儲、味道也不討喜,因此等到番薯隨著西班牙人到菲律賓、再到新幾內亞後,芋頭便逐漸由主食的角色退位了。中國栽種芋頭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至於台灣原住民可能最晚在公元前2,500年即有芋的栽種了。
所有被統稱為芋的植物共有五個屬,最常見的是芋屬與千年芋屬;除了千年芋屬以外,其他的都源自於舊大陸的印度、孟加拉與中國南方。所謂的芋頭其實是它的地下莖,除了地下莖以外,葉柄(芋梗)與葉片也可以吃,不過台灣好像沒人吃葉片的。芋屬植物所有組織中都有辛辣的黏液,內含草酸結晶;在幫芋頭削皮時,常會因為被黏液刺激造成手發癢,不過只要戴手套就可以避免了。
野生芋本是水生植物,遇到人類以後開始可以在旱地種植(山芋)。一般依球莖的大小分為母芋與子芋:母芋(一台斤以上)包括了檳榔心芋、高雄一號、麵芋、千年芋;子芋又俗稱「芋仔子」或「抱子芋」,台灣常見有赤芽芋、狗蹄芋、高雄二號。母芋的肉質細緻、香氣濃、品質較佳。若以栽種的方式來分,則可分為水芋與旱芋。水芋產量較高,但因為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也不是到處都可以種;旱芋要種比較久才能採收。早期原住民以種旱芋為主,目前在台灣以栽培水芋為主。在台灣所有品種的芋頭中,檳榔心芋是栽培歷史最久、面積最廣也最出名的品種。台灣主要的芋產地為台中、苗栗、屏東、高雄,合計佔全省產量四分之三;最著名的芋頭產地為台中大甲與高雄甲仙,甲仙更以「芋仔冰」聞名。
台灣芋頭約在每年的十、十一月成熟,芋頭成熟的時候,金門縣烈嶼鄉、苗栗縣銅鑼鄉都有舉辦相關的活動。全球產芋最多的國家是奈及利亞、第二是中國、第三為喀麥隆,台灣是第二十二名。
雖然芋頭在過去是台灣原住民的主食之一,而目前在台灣芋的食用大多是甜點;不過從芋頭甜湯、甜芋泥,到芋仔冰、芋頭酥、日式芋頭奶凍捲,芋頭從來沒有真的離開餐桌,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出現而已。另外由芋頭與在來米、紅蔥頭、蝦米等,蒸製而成的「芋粿曲」,口感QQ的,跟其他軟軟的粿比起來,別有一番風味!芋梗(芋葉的葉柄,俗稱芋懷、芋槐)也是餐桌上的蔬菜。將芋梗撕去外皮後川燙,可以炒薑絲、櫻花蝦、豆醬,口感有點像茄子。
提到芋頭,有沒有想到海芋呢?海芋與芋頭都是天南星科的植物,不過海芋可不能吃喔!海芋是馬蹄蓮屬的多年生植物,約在1990年代初期由荷蘭引進。最近這些年除了生產切花之外,每年三月下旬,當竹子湖的海芋開花時,「竹子湖海芋季」也揭開序幕;遊客爭相在海芋田內採摘海芋、攝影,留下美麗的回憶。
(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2017.9.5國語日報科學版)
![]() |
古代中國人認為芋頭的塊莖看起來很像蹲著的貓頭鷹, 所以芋頭的古名叫做蹲鴟。圖片來源:Wiki |
芋又稱芋頭、芋仔,古稱蹲鴟,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同時也是該科裡最廣為被栽種的食用植物。芋古稱蹲鴟,後來是怎麼被改名了呢?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說法,是因為它的葉子與「根」(莖)都很大,所以被改名為「芋」(「于」有大的意思)。而原來的名稱「蹲鴟」也還是形容它的塊莖很大,看起來像蹲著的貓頭鷹喔!英文名稱taro則是源自大溪地語或毛利語。
世界最早種芋頭的地方,可能是九千年前新幾內亞的庫克濕地;由於芋頭蛋白質含量極低(每100克只有1.5克的蛋白質),使當地原住民無法以芋頭為主食發展成農業社會;加上它的塊莖無法久儲、味道也不討喜,因此等到番薯隨著西班牙人到菲律賓、再到新幾內亞後,芋頭便逐漸由主食的角色退位了。中國栽種芋頭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至於台灣原住民可能最晚在公元前2,500年即有芋的栽種了。
所有被統稱為芋的植物共有五個屬,最常見的是芋屬與千年芋屬;除了千年芋屬以外,其他的都源自於舊大陸的印度、孟加拉與中國南方。所謂的芋頭其實是它的地下莖,除了地下莖以外,葉柄(芋梗)與葉片也可以吃,不過台灣好像沒人吃葉片的。芋屬植物所有組織中都有辛辣的黏液,內含草酸結晶;在幫芋頭削皮時,常會因為被黏液刺激造成手發癢,不過只要戴手套就可以避免了。
野生芋本是水生植物,遇到人類以後開始可以在旱地種植(山芋)。一般依球莖的大小分為母芋與子芋:母芋(一台斤以上)包括了檳榔心芋、高雄一號、麵芋、千年芋;子芋又俗稱「芋仔子」或「抱子芋」,台灣常見有赤芽芋、狗蹄芋、高雄二號。母芋的肉質細緻、香氣濃、品質較佳。若以栽種的方式來分,則可分為水芋與旱芋。水芋產量較高,但因為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也不是到處都可以種;旱芋要種比較久才能採收。早期原住民以種旱芋為主,目前在台灣以栽培水芋為主。在台灣所有品種的芋頭中,檳榔心芋是栽培歷史最久、面積最廣也最出名的品種。台灣主要的芋產地為台中、苗栗、屏東、高雄,合計佔全省產量四分之三;最著名的芋頭產地為台中大甲與高雄甲仙,甲仙更以「芋仔冰」聞名。
台灣芋頭約在每年的十、十一月成熟,芋頭成熟的時候,金門縣烈嶼鄉、苗栗縣銅鑼鄉都有舉辦相關的活動。全球產芋最多的國家是奈及利亞、第二是中國、第三為喀麥隆,台灣是第二十二名。
雖然芋頭在過去是台灣原住民的主食之一,而目前在台灣芋的食用大多是甜點;不過從芋頭甜湯、甜芋泥,到芋仔冰、芋頭酥、日式芋頭奶凍捲,芋頭從來沒有真的離開餐桌,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出現而已。另外由芋頭與在來米、紅蔥頭、蝦米等,蒸製而成的「芋粿曲」,口感QQ的,跟其他軟軟的粿比起來,別有一番風味!芋梗(芋葉的葉柄,俗稱芋懷、芋槐)也是餐桌上的蔬菜。將芋梗撕去外皮後川燙,可以炒薑絲、櫻花蝦、豆醬,口感有點像茄子。
提到芋頭,有沒有想到海芋呢?海芋與芋頭都是天南星科的植物,不過海芋可不能吃喔!海芋是馬蹄蓮屬的多年生植物,約在1990年代初期由荷蘭引進。最近這些年除了生產切花之外,每年三月下旬,當竹子湖的海芋開花時,「竹子湖海芋季」也揭開序幕;遊客爭相在海芋田內採摘海芋、攝影,留下美麗的回憶。
(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2017.9.5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