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詩中,曾經提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首詩大家都很熟了,也是很受歡迎的國文教材,但是,有多少人認真去想為什麼「草盛豆苗稀」呢?難道只是因為陶淵明不會種田嗎?
圖一:陶淵明。圖片來源:wiki

雖然根據歷史的記載,「歸園田居」可能真的就是在他剛隱居的時候寫的(1);而在那時候,可能他的耕種技術也的確是還有待提升;不過筆者卻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草盛豆苗稀」也不全是耕種技術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氣候。陶淵明隱居的地點在潯陽柴桑,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當地是北緯29.44度,在北回歸線以北,屬於濕潤型亞熱帶氣候(2),1971-2000的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7.03度,每年四月就不再有攝氏零度以下的低溫(3)。雖然還是比臺灣偏北(台北市是北緯25.02度),大致上還是屬於溫和的氣候,植物的種類應該也不會相差太多。即使考慮近年來全球暖化的問題,應該也不會超過攝氏一度(4)。

在亞熱帶的台灣,夏天通常並不是植物茂盛生長的時期。為什麼呢?因為世界上90%的陸生植物是C3植物,這些植物在氣溫超過攝氏30度時,會因為光呼吸作用(photorespiration)造成水分的消耗大量上昇。C3植物(如大豆)在攝氏30度時,每抓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就要消耗833個水(5),於是植物的生長速度就開始變慢。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植物在夏天時生長速度都會變慢唷!有些植物,如玉米、甘蔗等,反而在夏天時長得特別好。為什麼呢?

原來玉米與甘蔗是所謂的C4植物,它們既耐熱又耐旱,跟C3植物比較起來,在攝氏30度時C4植物每抓一個二氧化碳的分子只消耗277個水(5),所以夏天的時候,它們的生長速度ㄧ點都不受影響呢!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什麼是C4植物?為什麼它們能夠既耐熱又耐旱呢?

所謂的C3、C4植物,指得是它們在光合作用上的不同。C3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是由卡爾文循環(Calvin cycle)的酵素(RuBisCo,如圖二)直接抓取溶解在細胞中的二氧化碳,與核酮糖1,5-二磷酸(ribulose 1,5-bisphosphate,RuBP)進行反應;


圖二:卡爾文循環。圖片來源:wiki
而C4植物則在卡爾文循環上面,又增加了幾個步驟,而且這幾個步驟還跟卡爾文循環在不同的組織中進行呢(如圖三)!為什麼會這樣呢?


圖三:C4植物的光合作用(NADP-ME型)。卡爾文循環
在圖片的右上角。圖片來源:wiki
原來,C4植物多半都生活在亞熱帶或熱帶,在這些氣候區,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會遇到一個大問題。

這個問題來自於卡爾文循環的第一個酵素:RuBisCo。這個酵素本來應該最好只能認得二氧化碳的,但是有時它也會將氧氣誤認為二氧化碳。

當它將氧氣當成二氧化碳時,原本要發生的反應應該是RuBP加二氧化碳,產生兩個三碳的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卻成了RuBP的氧化,產生一個3-磷酸甘油酸與一個2-磷酸乙醇酸(2-phosphoglycolate)。2-磷酸乙醇酸對植物來說是代謝垃圾,不僅無法產生任何能量,植物還要消耗氧氣與能量(ATP)將它轉換為3-磷酸甘油酸。

RuBisCo原本的反應(抓二氧化碳):

RuBP + CO2 → 3-phosphoglycerate

RuBisCo的氧化反應:

RuBP + O2 → 3-phosphoglyerate + 2-phosphoglycolate

由於2-磷酸乙醇酸的產生與轉換要消耗氧氣與能量,因此這個過程被稱為「光呼吸作用」(photorespiration,如下圖)。

圖四:光呼吸作用簡圖。圖片來源:wiki
既然光呼吸作用要消耗得來不易的能量,植物當然不希望它發生太多。但是,由於RuBisCo天生在演化上的缺陷,使它無法避免「認錯人」的窘境;加上這個「錯的人」--氧氣--在大氣中的含量實在太高(20%),相比於二氧化碳只有350-400ppm,要不讓RuBisCo跟氧氣進行反應,真的是難上加難啊!除非把它關在幾乎接觸不到氧氣的地方,但是那樣可能就意味著也接觸不到二氧化碳了,怎麼辦呢?

C4代謝就是植物在這個狀況下變出來的「錦囊妙計」。為了要隔絕RuBisCo與氧氣的接觸,C4植物們把整個卡爾文循環搬到葉片中心的髓鞘細胞裡(bundle-sheath cells)。髓鞘細胞外面還用密密麻麻的葉肉細胞(mesophyll)包起來,所以RuBisCo要接觸到氧氣真的是難上加難(如下圖)。


圖五:玉米的葉片橫切圖。紫色部分就是髓鞘細胞,中間
紅色部分為葉脈,綠色部分為葉肉細胞。圖片來源:wiki
但是,這麼一來,要怎麼讓RuBisCo接觸到二氧化碳呢?要請大家回顧一下圖三,原來C4植物不但把卡爾文循環搬到髓鞘細胞裡,還在周圍的葉肉細胞中安排了幾個酵素負責抓二氧化碳。

其中最主要的酵素,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 carboxylase,PEPC),負責將二氧化碳抓下來。它只認得二氧化碳,根本不認得氧氣,如此一來,就沒有認錯人的機會囉!也就是因為這兩招,使得C4植物根本不會發生光呼吸作用,於是在夏天的時候,當C3植物正在消耗寶貴的能量、努力清除光呼吸作用所產生的2-磷酸乙醇酸時,C4植物卻可以把所有的能量用來生長,這麼一來,到底誰輸誰贏呢?

看到這裡,讀者們可能會說,這些跟「草盛豆苗稀」有啥關係啊?

答案是,因為大豆就是C3植物,而野草們偏偏大多是C4植物。如我們一開始討論的,江西與臺灣的緯度只相差4.4度,氣候與植物也不會相差太大,如臺灣最常見的馬唐屬的野草(C4植物)等,在當地應該也很常見。所以,在江西的夏天,大豆一樣還是長不贏野草,而我們的「淵明兄」也就只能大嘆「草盛豆苗稀」,當然也就只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了!

參考文獻:

1. 中文百科在線。歸園田居
2. Wikipedia. Climate.
3. 維基百科。九江市
4. Brian Fagan. 歷史上的大暖化。野人出版。ISBN 978-986-6807-22-0。
5. Wikipedia. C4 carbon fixation.
6. Taiz and Zeiger. Plant physiology.

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非常感謝您的介紹,讓我對C3、C4有比較清楚的概念。看完全文我很想知道:為什麼高溫會導致Rubisco更容易和氧氣結合而進行光呼吸作用呢?查了英文版的WIKI,發現她說得很清楚(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BisCO),影響Rubisco酵素活性的因素之一,就是氧氣/二氧化碳的比例,由於高溫會大量減少溶解在液體中的二氧化碳(我想,就類似高溫讓汽水更快沒氣的概念,而溫度對氧氣溶解度的影響比較小),所以使得Rubisco更容易和氧氣結合。如果遇到缺水的夏天,情況將更加嚴重,因為植物需要利用蒸散作用來散熱,缺水將讓散熱機制無法有效作用,植物體的溫度將更高,更不利Rubisco和二氧化碳結合。 這些嘮叨絮念分享給和我一樣不太清楚C3C4植物,卻又知道C3C4分類超級重要的人。再一次謝謝葉綠舒老師,很喜歡您的文章,生動有趣又有內容,還能學文學和歷史,真棒!

    回覆刪除
  3. 葉老師您好,
    文中提到"C4植物們把整個卡爾文循環搬到葉片中心的髓鞘細胞裡(bundle-sheath cells)",
    這段中的bundle-sheath cells 您翻譯成髓鞘細胞可能會與神經髓鞘搞混,
    我上了國家教育研究院查詢,通常會翻譯成"(維管)束鞘細胞",這裡是否是誤植呢?
    謝謝您
    您的文章與觀點非常新穎有趣,很棒的科普文章。

    曾經是三類的蔡同學 敬上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蕃薯( Ipomoea batatas )從臺灣人的主食、轉變為副食、又轉變為飼料,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再度躍上餐桌,成為美食,可有人關心過,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 圖片來源: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中間的TN57與TN66,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Nancy hall)雜交育成。它黃皮黃肉,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口感鬆軟,適合烤、煮食或製作薯條。主要產地在雲林、台南、高雄。適合在四~十月間種植。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 至於台農66號呢,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在臺灣,幾乎全年皆可栽種,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 最右邊的台農73號,就是現在所謂的「芋仔蕃薯」啦!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x清水紫心(♀)雜交後,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C17,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由於肉色為深紫色,所以得到「芋仔蕃薯」的暱稱。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具抗氧化功用。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而且莖葉不易倒伏,方便農民採收喔!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如蕃薯餅、蜜蕃薯、蕃薯酥,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 參考文獻: 蔡承豪、楊韻平。2004。臺灣蕃薯文化誌。貓頭鷹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 甘藷主題館 。

在太空站種蔬菜好像不太安全?

  羅曼生菜,萵苣的一種。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美國致力於在太空站種蔬菜已經不是新聞了,之前他們還確認了太空站種出來的蔬菜與地表種出來的一樣營養。 這當然是好事,可是,最近的研究卻發現,在太空站種蔬菜,要非常小心! 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科學家發現,微重力狀況會讓萵苣(lettuce)的氣孔(stomata)更傾向於張開,而這使得萵苣更容易被病菌感染。 研究團隊如何製造微重力狀態呢?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2-D旋轉儀(clinostat)的設備來模擬微重力環境。透過以每分鐘2圈(2 RPM)和每分鐘4圈(4 RPM)的速度旋轉萵苣,可以創造出類似於太空中微重力的條件。 為什麼這樣轉可以模擬微重力環境呢?原來,這種旋轉可以避免植物細胞內的平衡石(statoliths,一種參與重力感應的胞器,含有密度特別高的澱粉顆粒)停留在固定一處,從而模擬了缺乏重力的狀態。 接著,他們觀察植物在微重力狀況下的狀況。他們發現,在沒有病菌的狀況下,每分鐘2圈的速度會讓植物的氣孔開口變小,但每分鐘4圈的速度對氣孔的開閉沒有多大影響。 可是,如果同時有病菌存在時,不論是每分鐘2圈還是4圈,萵苣的氣孔都沒有辦法關得像有重力狀況一樣小。這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研究團隊透過使用共聚焦顯微鏡對葉片組織進行堆疊影像分析,來觀察並量化模擬微重力條件下沙門氏菌的入侵深度。他們發現,在每分鐘4轉(4 RPM)條件下,與未旋轉的對照組相比,沙門氏菌的入侵更深,並且在植物內的菌群密度也更高。這意味著模擬微重力條件下的旋轉,不僅促進了沙門氏菌通過氣孔來入侵,也有利於這些病原體在植物組織內的生長和擴散。 這顯然是個壞消息,但是研究團隊並不氣餒,他們想知道,如果提供植物益菌,能不能讓植物提升防禦力呢? 於是他們加入了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UD1022。UD1022是一種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PGPR),過去已知,它透過多種機制對植物有益,能促進生長、增強抗逆性、以及作為生物防治劑對抗病原體。研究團隊的觀察發現,UD1022也能夠限制氣孔張開的幅度,從而限制了沙門氏菌等病原體通過氣孔進入植物內部。 然而,研究團隊發現,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UD1022對氣孔開口的限制作用受到了強烈的抑制。在每分鐘4轉(4 RPM)的條件下,與未旋轉的對照組相比,UD1022處理的植物其氣孔開口寬度

發光矮牽牛(petunia)即將於美國上市

  圖片來源: Nature 在1986年,第一株發光植物--發光的煙草( Nicotiana tabacum )問世了。那時候,就聽到有人說,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讓路樹發光,那樣就不需要路燈,可以省下許多電費。 聽起來很棒,不是嗎? 今天的新聞提到,由 Light Bio公司 製造的「螢火蟲矮牽牛」(Firefly Petunia)即將在美國上市。事實上,美國本土48州已經可以預購了。 從發光煙草到螢火蟲矮牽牛,這條路走了將近40年。 對Light Bio的CEO與共同創辦人Keith Wood來說,這尤其意義非凡,因為他就是當初做出發光煙草的人。 但是,螢火蟲矮牽牛與發光煙草,完全是兩回事。 當初的發光煙草,是植入普通東方螢火蟲( Photinus pyralis )的冷光素酶(luciferase)。螢光素酶需要接觸到它的受質「冷光素」(luciferin),將冷光素氧化後才會發出冷光。所以,這樣的發光機制意味著,你要提供它冷光素,才會看到光。如果真想要把它拿來當作路燈,是非常不實用的。 不過,冷光素酶在生物科技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它被拿來當作所謂的「報告基因」(reporter gene)使用。科學家只要把相關基因的啟動子(promoter)後面接上冷光素酶的基因,就可以定量該啟動子在特定狀況下的表現量。 但是,對於想要看植物在黑暗中自己熠熠發光的人們來說,冷光素酶顯然不是選擇。 後來有從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 Aequorea victoria )中分離出來的綠色螢光蛋白(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綠色螢光蛋白不需要受質,但是它需要光的刺激:395 nm和475 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所以,要它發光,要額外提供給它395 nm的光波。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曾經引起一波熱潮的螢光魚,需要購買特殊的燈管。 自然界會發出冷光或螢光的,也並不只限於螢火蟲與水母。還有一大群蕈類,也會發出螢光。即將上市的螢火蟲矮牽牛,其實是植入了小皮傘科(Marasmiaceae)的 Neonothopanus nambi 的整條螢光途徑。這個基因需要咖啡酸(caffeic acid)作為受質,不過植物本來就會合成咖啡酸,所以不是什麼大問題。 2023年9月,美國農業部核准了螢火蟲矮牽牛上市。為了要通過審查,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