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熟的棉花果實。圖片來源:Wiki |
生活中的棉花
現在大家都愛穿純棉的衣服,因為它吸汗又透氣。但是在六、七十年代時,大家更愛穿人造纖維的衣服喔!因為不皺免燙又快乾,對媽媽們來說,小朋友的制服用人造纖維料子,晚上洗好晾著,早上就可以穿去上學了。當時的「太子龍」、「達克龍」可是許多媽媽的心頭好呢!但隨著社會進步,崇尚自然的風潮興起,大家又開始擁抱起老朋友了。
發源於巴基斯坦的棉花,共有39個品種,4個栽培種:最常見的商業品種是美洲高地棉,佔90%;而纖維最長的是海島棉;另外還有中棉與草棉,因為纖維較短,只能用來做填充材料。
由於種子容易隨風、隨水散播,中國與印度很早就接觸到棉花。棉花原來是木本多年生植物,經過人為的種植後,出現了一年生草本品系,更促進了它的傳播。不過,由於絲與麻比棉花先到達中國,纖維又比棉花長,使得棉花一直到宋朝以後才因為較溫暖與耐穿獲得重視。而南宋的黃道婆,從海南島帶回紡織棉花的技術,更使得棉紡織在松江地區大大發展。至於歐洲,則要到了十六世紀後才開始大量接觸到棉花做的布料。
在台灣,台南市將軍區曾有「棉被的故鄉」之稱,在清朝時便栽種棉花,日據時面積達六千多公頃。其中苓子寮社區舊稱「棉被窟」,全台棉被廠師傅幾乎全從這裡來。後來因為低價棉進口、以及人造纖維興起,才逐漸沒落;不過在2016年,因為有機棉花興起,台南市的棉花又復耕囉!
棉花如何進入世界歷史
最早栽培棉花的是亞洲人,但最先用棉花紡紗織布的卻是印度人。從印度與孟加拉進口的細棉布,在十七世紀縱橫歐洲市場,銷售量從十七世紀初到末葉增加了五倍,引發了英國絲織業與羊毛製造業的抗議,在1721年通過禁止進口印度彩色細棉布與絲綢。但禁止進口反而引發了英國走向自製棉布的道路,同時也推動了工業革命:從1738年水力紡紗機的發明、到1760年代一次可紡八支紗的珍妮紡紗機出現,以機器進行大量生產的思維就如時代的巨輪般無法阻擋。雖然珍妮紡紗機被當地居民搗毀,但等到1775年瓦特改良蒸氣機,1785年羅賓遜把蒸氣機裝到棉紡廠,加上美國開始種植棉花,英國很快地就從棉布的進口國,轉而成為進口棉花與出口棉布的大國,曼徹斯特也成了英國的「棉都」。棉花推動了工業革命、棉紡織公司是世界最早的上市公司、紡織工廠使人放棄農業活動,成為專業的「工人」。
英國生產這麼多棉布,要往哪裡賣呢?印度!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不但不再跟印度買棉布,反而以關稅與稅收條款為手段,大量向印度傾銷棉布,造成許多印度棉布作坊倒閉、民不聊生。於是在1930年代,甘地推動「自給運動」(Swadeshi compaign),鼓勵印度人自己紡紗織布、拒買英國貨、最後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終於宣佈獨立。
在美國,棉花農莊的開墾,間接造成印地安人的土地被掠奪、人民被驅趕、也帶動了奴隸制度。而且由於種植棉花的區域多在美國南方,造成北方與南方在奴隸制度上的看法越趨分歧,到了林肯當選之後,南方各州便宣布脫離聯邦,南北戰爭便爆發了。由於當時的南方缺乏工業、鐵路運輸也極不發達、加上奴隸制度已不為世界各國所認可,因此當英國改向埃及與印度進口棉花後,南方各州的經濟不斷下滑,最後終於在1865年五月投降,全面終結奴隸制度。
雖然奴隸制度終結了,但工業革命製造了另一批奴隸:婦女與兒童為了生計投入生產,在轟隆隆的機器間,毫無保護地鑽來鑽去,受傷、殘廢甚至死亡時有所聞。
每一根棉花的絨毛,都是由一個種皮細胞形成的。這些在北歐神話裡被稱為「樹上的羊毛」又輕又軟的小東西,竟然也影響了這麼多國家!
(本文編輯後刊登於2017.3.7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