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Wiki 因為向日葵( Helianthus annauus )的花會朝著太陽的方向轉動,所以它們才叫做向日葵;這種行為被稱為「向日性」(heliotropism),與趨光性(phototropism)是不相同的;趨光性是朝向或背向光源的方向生長,而向日性則是跟著太陽的方向移動。 但是向日葵向日的機制是什麼?而它又為什麼要向日呢? 過去的觀察發現:未成熟的向日葵,每天早上會呈現面(花朵)向東的狀態;接著它便開始由東向西慢慢移動,到傍晚時成為面向西。晚上它會再由西向東移動,於是到了早晨又面向東了。 美國的研究團隊想要了解向日葵向日的機制,由於只有未成熟的向日葵花會有向日性,顯示或許向日性是一種生長反應。於是他們先做了兩個簡單的實驗,以釐清向日葵向日是否是一種生長反應。 第一個實驗是:在傍晚向日葵已經面向西時,將花盆轉180度。如此一來,早上向日葵就變成面向西。第二個實驗則是將向日葵的莖綁起來讓它不能跟著太陽轉。 結果不論是哪一種方法,實驗組的植物不論是葉片的面積或是植物的乾重,都比對照組要少10%。所以,向日葵的向日性的確跟生長有關;由於晚上沒有光線還是會繼續轉動,顯示向日反應可能也跟生物時鐘有關。 為了要了解是否與生物時鐘有關,研究團隊進行了以下的幾個實驗: 一、記錄植物在夏至(16小時日照:8小時黑夜)與秋分(12小時日照:12小時黑夜)花朵的移動情形。 二、把植物由14小時日照:10小時黑夜移到24小時光照,記錄植物花朵的移動情形。 三、將植物移到一天的長度為30小時的環境下,記錄植物花朵的移動情形。 實驗結果發現:向日葵的向日反應,果然與生物時鐘有關!在第一個實驗裡,向日葵在夏至夜晚移動的速度明顯較秋分夜晚快,所以儘管夏至的夜晚少了四小時,但是它們到早上通通都面向東了;第二個實驗,就如一般我們觀察到的,向日的反應在24小時光照下變得愈來愈不明顯;而最後一個實驗,當植物移到30小時一天的環境下,不但向日反應不會出現,連晚上由西向東的移動都亂掉了。 有些有生物節律的植物具備了位於葉柄基部的葉枕(pulvini),讓植物可以展現動的反應;但是向日葵不具有葉枕,是否是因為莖的兩側生長的速度不一致的關係呢?首先研究團隊以無法產生吉貝素(gibberellin)的向日葵突變株 dwarf2 ( dw2 )來進行向...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