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盛開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圖片來源:Wiki |
生活中的咖啡
大家喝過咖啡嗎?就算沒喝過咖啡,也知道咖啡有提神的效果。有些人每天早上、中午都要喝一杯咖啡,否則就沒有精神;有些人喝不加糖也不加奶精的黑咖啡、有些人喝加很多糖與牛奶的拿鐵、還有人喝好濃好苦的濃縮咖啡!全世界每天喝掉22.5億杯咖啡,如果不算十四歲以下的人,相當於平均每2.4個人就有一個人喝咖啡喔!
受到很多人喜愛的拿鐵,其實早在十七世紀末就發明了。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攻打維也納失敗,跟著軍隊到歐洲的科奇斯基卻留下來開了咖啡館:歐洲第一家咖啡館「青瓶」就這樣誕生了。由於歐洲人喝不慣黑咖啡,科奇斯基便把糖與牛奶加到咖啡裡面,拿鐵就這樣誕生了!
咖啡是咖啡樹的果實,目前最受歡迎的咖啡來自於阿拉比卡咖啡樹(Coffea arabica),但還有另一種咖啡樹「羅布斯塔」(Coffea robusta)喔!羅布斯塔咖啡豆味道比較酸,但是它抗病力強、容易栽培,所以現在世界上有三成的咖啡豆來自於羅布斯塔咖啡樹。
原產於衣索比亞的咖啡,隨著戰爭很快的風靡歐洲;當時還有歐洲的飲料商,為了怕咖啡奪走他們的生意,結合教士請求教宗克萊蒙八世頒佈對咖啡的禁令。沒想到教宗在飲用後卻迷上了咖啡,不願意頒佈禁令!後來在1777年,腓特烈大帝因為擔心大家喝太多咖啡會造成國家財富外流,也頒佈禁令並對咖啡課以重稅;甚至還在四年後將咖啡豆的烘焙權收歸國有,並組成咖啡驅逐隊,上街「聞香」揪出違反禁令者;但所有的這些行動,都沒辦法讓歐洲人離開咖啡!藝術家們如伏爾泰、巴哈、貝多芬都是咖啡的粉絲呢!巴哈還寫了「咖啡清唱劇」,描述迷上咖啡的女兒懇求父親讓她每天喝三杯!
咖啡如何進入人類歷史
在十五世紀以前,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只有僧侶與醫生才可以飲用,幫助僧侶們在修行時可以保持清醒。十七世紀咖啡進入歐洲以後,很快與茶一起取代了麥酒成為歐洲人的飲料。咖啡讓歐洲人醒過來,從此歐洲的文明開始迅速發展。
很快的,咖啡館成為歐洲人聊天與交換情報的地方。英國人暱稱咖啡館為「便士大學」,因為只要花幾個便士買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裡面聽到許多寶貴的知識。如:倫敦的勞合咖啡館是航運人士聚集的場所,他們在這裡交換市場情報、做生意,後來就成了世界知名的「勞合保險社」。巴黎的普羅可布咖啡館因為在法蘭西喜劇院對面,也很快成為重要的社交場所。
人們在咖啡館裡面除了聊天,也批評政府;1675年12月,英王查理二世曾企圖下令關閉所有的咖啡館,卻引發暴動,不得不取消。後來,在法國大革命時重要的角色馬拉、羅伯斯比、丹頓與德穆蘭也常出入普羅可布咖啡館。其中,德穆蘭也常去福伊咖啡館,並在裡面發表演說;他在1789年7月發表的演說,開啟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的獨立革命也是在波士頓的「青龍咖啡館」裡面策劃的:其實美國人本來是喝茶的,在印花稅法以及茶葉稅事件以後,使美國人對英國產生不滿,到了1773年波士頓茶黨事件後,美國人就開始喝咖啡不喝茶了。
台灣在光緒十年就開始種咖啡,到日治時代,台北已經有好幾家咖啡館,包括波麗路餐廳與天馬茶房。波麗路餐廳現在還在,是台北市的歷史建築;天馬茶房從日治時代到台灣光復,一直是臺北知識文人活動的重要場所;後來的「二二八事件」就是在天馬茶房的外面爆發的。誰也想不到這小小一顆咖啡豆,因為裡面所含的咖啡因可以讓人保持清醒,竟然影響了這麼多個國家!
(本文編輯後刊載於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