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發酵程度的茶(左:綠茶、右:紅茶、右二:烏龍茶)。 圖片來源: Wikipedia 生活中的茶 不管是紅茶、綠茶,還是飲料店的手搖杯,生活中大家多少都喝過茶吧!在台灣,每人每天平均喝下0.65杯茶,茶在台灣真的是非常普遍的飲料。不過,紅茶跟綠茶其實都來自於山茶屬的植物的葉片,只是發酵的程度不同而已!紅茶是以完全發酵的茶葉製成、綠茶的茶葉沒有發酵,而烏龍茶的茶葉則只有半發酵喔!其實茶跟咖啡一樣都是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可能是因為茶跟著華人的時間比咖啡要長很多,所以大家不會那麼在意。但是,兩杯紅茶所含的咖啡因就相當於一杯咖啡,所以小朋友們還是要小心喔。 到底茶是怎麼被發現有提神的效果的?有許多傳說圍繞著茶的發現。有人說是神農氏發現的,也有人說是達摩發現的。在書上第一次出現茶,大約是在公元三世紀初(漢末三國時期)華陀的「食論」:「苦荼久食,可以益思。」,這裡的「荼」就是茶的古字;但是當時茶還是不大普遍。到了南北朝以後,茶就越來越受歡迎,到唐朝時,全國上下都愛上了茶,甚至陸羽還寫了「茶經」這世界第一本專門講關於喝茶、泡茶的書呢! 從古到今,喝茶的方法都不一樣:最初喝茶的人,應該是把茶葉摘下來直接煮來吃,有些還會加米、豆等,比較像客家擂茶;到了宋朝是把茶葉磨成粉末,加熱水攪拌均勻再喝,稱為「點茶」,日本的茶道就是源於此;明朝的時候開始用小壺泡茶,再倒在小杯裡,類似我們現在喝茶的樣子;而清朝則是用蓋碗泡茶,一人一碗,濃淡自己調整。而現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手搖杯,則是1980年代在台中誕生的。不過,手搖杯雖然好喝,但含有大量的糖,喝多了對身體不好,小朋友們還是一週最多喝一杯就好囉! 茶如何進入人類歷史 茶對於華人來說不僅僅是飲料,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也非常大。因為茶葉必需泡在熱水裡才能飲用,於是大家開始喝煮沸的水,使得因飲用不乾淨的生水而生病的人大大地減少了。 茶葉在唐朝傳入西藏,由於青藏高原缺乏蔬菜水果,茶可以提供維生素與纖維素,很快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物資。因此,藏民的俗諺有:「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茶是肉,茶是血,茶是生命」。除此之外,茶在藏語詞彙中也是條目最多的詞。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茶在西藏被做為貨幣!因為邊疆民族們對茶的重視與喜愛,從唐代的「茶馬互市」、到宋代頒佈「茶引法」,規定賣茶葉需要政府許可,到了明代設「茶馬司」、茶馬御...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