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葡萄走過的路:絲路、黑海與地中海的遺傳足跡

  圖片作者:ChatGPT 葡萄不像蒲公英,會藉著絨毛乘風而起四處旅行;但仗著它對人類的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在人類旅行的時候,會帶著它們的種子與枝條一起漂泊。從西亞的馴化中心,到中國的綠洲、非洲的山谷、歐洲的酒莊,葡萄的遺傳密碼記錄下了一段又一段人類遷徙的軌跡。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系列的 最後一篇 吧!

你以為鈣只跟細胞分裂有關嗎? 從草莓葉尖枯死(tipburn)談起

  草莓。CC BY- SA 2.0 , 當我們提到植物需要的礦物營養素時,多數人會想到氮、磷、鉀這三大「肥料明星」。然而,鈣也非常重要。 而且,植物生理學提到鈣,總是只說對細胞分裂很重要... 其實鈣還有其他重要的角色喔! 看付費文章

當葡萄與野生親戚相遇:歐洲釀酒葡萄為何是混血後代?

  夏多內葡萄。由 英文維基百科的 Swallowtail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by Hejsa., 公有領域,  我們常以為作物的馴化歷史是一條直線,因此我們也認為歐洲釀酒葡萄的歷史就是從西亞或高加索馴化後傳入地中海,進而蔓延到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這樣的直線。但如果你仔細看看葡萄的基因體,就會發現或許作物馴化的歷程,更像南美洲的探戈一樣,東邊幾步,西邊幾步,亂中有序! 看文章

在山上與山下,地衣真的一樣嗎?從地衣共生體的基因表現,看見真菌與藻類的互動秘密

  U. pustulata 地衣。By Fernando Losada Rodríguez - Own work, CC BY-SA 4.0,  地衣是一種由真菌與綠藻或藍綠菌共同構成的共生體。由於地衣能生存在極端環境,例如冰原、高山、沙漠等,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對它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很感興趣。 最近有人研究了不同海拔環境下的地衣,結果蠻有意思的! 看文章

吃過、見過,但不能錯過的鳳梨:一場關於馴化、纖維與人類選擇的演化故事

圖片作者:ChatGPT  你或許一直認為,那一顆頂著綠色葉冠、果肉香甜多汁的鳳梨,就是鳳梨家族中的唯一成員,我們把鳳梨馴化,就是為了「吃」。或許有些人會說:我還知道觀賞鳳梨,是特別從吃的鳳梨裡面培育出來的嘛! 如果你這麼想(其實我以前也是),那麼這篇文章會讓你感到驚奇!趕快 點進來看 喔!

釀酒DNA的誕生:從花的性別到果實的香氣,馴化如何雕塑葡萄?

  白麝香葡萄。由 Silverije - 自己的作品 , CC BY-SA 3.0,  葡萄酒有白酒、紅酒, 有些葡萄酒芳香撲鼻, 這些是怎麼來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葡萄馴化的研究發現的更多秘密! 看文章

葡萄不是單親兒童:好吃的東西不寂寞

  歐洲野葡萄。圖片作者:ChatGPT 葡萄,這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譽為「神之血」的水果,有著非常悠久的馴化歷史。 過去對葡萄馴化的研究,讓我們以為葡萄只有一個來自西亞某處的祖先,經由人類馴化而成今天全球風靡的果實與美酒。在2023年發表於《Science》的最新研究卻發現:葡萄有「兩個」祖先! 看文章

看起來很野,其實曾被馴化過:櫻桃番茄「cerasiforme」的身世之謎

  櫻桃番茄。By I, Luc Viatour , CC BY-SA 3.0,  從小如珍珠到大如棒球,番茄的馴化走過長路。 在番茄的馴化研究裡,有一個角色曾經被誤認——S.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中文暫可稱作「櫻桃番茄」(cherry tomato)。它曾被視為野生種,不過在這篇論文中,他們發現它是「中間型」的喔! 看文章

從達官貴人的案頭花園,揭開番茄的演化之路

圖片來源: 期刊  過去科學家認為,植物的馴化由於人類常常只選擇少數基因型,因此往往會產生瓶頸效應。 但是也有些科學家認為,馴化作物的多樣性降低是漸進的,而不是突然發生的。 最近,一本文藝復興時代的標本書,為番茄的馴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看文章

伊朗:一個被忽略的蘋果祖國

高加索野蘋果。By Łukasz Szczurowski - Own work , CC BY-SA 3.0,   當我們談論蘋果的祖先,大多數人會很自然地想到「新疆野蘋果」。 這種觀點深植人心,甚至被美國農業部奉為圭臬,在1990年代四次派員遠赴哈薩克,進行採集與研究。 但是,蘋果其實還有另一個起源中心喔! 看文章

歐洲野蘋果也在蘋果馴化的過程中參一腳?

  歐洲野蘋果。 說到蘋果的祖先,多數教科書都會提到來自中亞天山地區的新疆野蘋果。 但科學,從來不該只停留在「公認」上。 一群歐洲的科學家,懷疑歐洲野蘋果也是栽培蘋果的祖先,於是他們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研究。 他們發現什麼呢? 看文章

來自天山的祖先:新疆野蘋果與現代蘋果的演化故事

  新疆野蘋果。 在你手上的一顆蘋果,很可能藏著來自遙遠中亞山區的野性基因。這些基因的源頭,有一部分來自於一種名叫新疆野蘋果的野生蘋果樹。 新疆野蘋果是誰發現的?它只出現在新疆嗎?好不好吃?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看文章

千年以前,誰傳染了誰? 從最大規模的古人病原研究,看疾病如何寫下人類的歷史

  圖片作者:ChatGPT 如果你跟我一樣,著迷於「人類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大哉問,你一定聽過關於梅毒的「哥倫布假說」:梅毒其實是來自新大陸的「恐怖回禮」;我打賭你也聽過,鼠疫來自於中國這個說法。但是,口述歷史經常不完整、而且常帶有口述者本身的偏見。所以,你是否懷疑過,上面那些說法是真的嗎?這些疑問,現在有了全新的答案。 看文章

植物界的T-1000:成功入侵不是靠最強,而是靠「最會變形」

  白三葉草。由 © Hans Hillewaert , CC BY-SA 3.0,  入侵植物為什麼能那麼厲害呢? 過去許多科學家認為,入侵植物是靠著「大突變」來快速適應環境, 但是最近對白三葉草的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喔! 看文章

植物「說話」,有「人」在「聽」嗎?

圖片作者:ChatGPT  你知道嗎?植物在乾旱時會「尖叫」──雖然人類聽不到。 在2023年,以色列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植物在乾旱或受傷時,會發出人耳聽不見的超音波點聲。這些聲音雖然我們聽不到,但是很多昆蟲,尤其是蛾類,正好能聽見這段頻率。 最近他們發現:聽到聲音的蛾,會「敬鬼神而遠之」喔! 看文章

沒有葉綠體的保衛細胞怎麼感光?氣孔會不會打不開?

  大木賊。By Thayne Tuason - Own work , CC BY-SA 4.0,  在植生課本裡提到,早期認為,氣孔開啟是因為保衛細胞接受光照,啟動光合作用產生澱粉變成糖,於是溶質濃度上升,氣孔開啟。 這就是「澱粉—糖假說」,但是因為後來發現有些植物的保衛細胞根本沒有葉綠體,所以這個假說就被推翻了。 但是,沒有葉綠體的保衛細胞如何感光呢?這些植物又是哪些? 看文章

皇冠果真的「左右為難」嗎?從印尼俗語談植物毒性與潛力療效

  皇冠果的果實。By Hariadhi - Own work , CC BY-SA 3.0,  最近在印尼文課本上看到這句俗諺: “Bagai makan buah simalakama”,直接翻譯就是「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意思是「無論怎麼選都不好」,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抉擇。 為什麼吃了 simalakama 果會進退兩難呢? 看文章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細胞如何卸下最後一件「外衣」(IVPM)?

圖片取自 Sugi et. al., 2023 . 在某本科普書裡面,作者問:花粉管中的精細胞有細胞膜嗎?精細胞與管細胞在花粉管中的空間分布為何? 然後,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來講別的事,卻完全沒有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於是我只好去查論文,看看到底花粉管裡的精核有沒有細胞膜。 看文章

炎炎夏日,植物怎麼知道自己該「長高」了?——破解植物白天感熱的秘密機制

  圖片作者:ChatGPT 植物會感熱,這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過去對植物感熱的研究,都是研究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可是,白天應該比較重要吧???畢竟白天比較熱啊! 最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植物白天感熱的機制~超複雜的! 看文章

不要再說「根主動吸收鹽類有三種途徑」了!

  根的橫切面。By Sadierath - Own work , CC BY-SA 4.0,  植物根部吸收無機鹽這件事包含了主動運輸,說起來好像大家都學過。 但是最近看某本科普書,卻出現了答非所問的情形。 根主動吸收鹽類有三種途徑? 到底主動吸收是什麼? 看文章

苦苦的萵苣,竟然能幫助入睡?一個韓國新品系的臨床實驗

  萵苣。By MyName (Mahlum) - Own work , Public Domain,  萵苣可以助眠? 這是我看到論文時,第一個產生的疑問。 畢竟,俗稱「美生菜」的萵苣,總是在沙拉中扮演著「充場面」的角色,所沒想過還會有藥效呢! 來看看吧! 看文章

錯得像真的:拆解光呼吸作用的兩大誤解

光呼吸作用。By Yikrazuul - Own work , CC BY-SA 3.0,   在某些科普教材中,RuBisCO 進行光呼吸的過程被描述為「氧化作用」或「異化反應」。這種說法乍看合理,因為這個過程涉及氧氣、釋放 CO₂,看起來好像也在「分解」碳源。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不但錯,還非常具有誤導作用。 怎麼說呢?來看看吧! 看文章

現代社會,人人都可以是劉秀 ──從嘉禾九穗神話談到基因突變與穗型設計

  圖片作者:ChatGPT 最近聽到一個影片在說:劉秀(東漢光武帝)出生的時候,田裡出現了一個有九個穗的稻子。 這種古人認為的「吉兆」,真的那麼難得嗎? 看文章

不是葉綠素a說了算──P680與P700的誤解與真相

  葉綠素a,b的吸收光譜。By Original: Daniele Pugliesi  Vector: M0tty - This file was derived from: Chlorophyll ab spectra2.PNG:, CC BY-SA 3.0,  「葉綠素a不是吸收藍光與紅光嗎?那為什麼光系統叫做P680與P700?」 如果今天是高中或大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很蠢。 但是,我今天卻看到老師問這樣的問題,等我看完回答,我真的有要腦溢血的感覺! 看文章

番茄漂流記:加拉巴哥群島上的原生番茄如何面對入侵者?

  契斯曼尼番茄。圖片取自 網站 加拉巴哥群島上,並不是只有達爾文的雀或巨龜,還有兩種非常特別的「野生番茄」。 但是,人類卻帶入了另一種番茄,而這種番茄卻與野生番茄發生雜交! 狀況有多嚴重呢?來看看吧! 看文章

當經典突變株「騙人」:一場關於茉莉酸與光週期壓力的誤會

  圖片作者:ChatGPT 雖然植物不像動物可以走動,但牠們對環境變化的感知其實一點也不遲鈍。尤其對於「光週期」——也就是連續黑夜的長短——更是敏感。 之前曾有研究認為,茉莉酸這種對抗蟲害的賀爾蒙,與光週期有關! 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過去都錯了! 聽起來很內容農場,但絕對不是喔! 看文章

是欲速則不達嗎?為什麼植物的組織培養會引發表觀遺傳災難?

  非洲堇。By RobertoMM - Own work , CC BY-SA 3.0,  非洲堇這種花小巧可愛、色彩繽紛的室內植物,是許多園藝愛好者的最愛。 最常用的繁殖方式,就是從母株葉子上剪下一片葉子,插進盆栽或水裡,不久就能長出新芽。而且幾乎每次都能成功,花色也跟母株一模一樣。 卻沒想到,最近看到的論文,提到非洲堇的組培,而且他們還發現組培非洲堇開花顏色會不穩定! 看文章

植物沒神經,怎麼知道自己破皮了?

  圖片作者:ChatGPT 你受傷時會痛,因為神經會傳訊。但植物沒有神經,也沒有血液系統,傷口也不會痛。那麼,它們是怎麼知道自己「破皮了」,而且還會「自己補起來」的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被完整的回答;但是最近卻有了答案,而且還是用超簡單的實驗證明的! 看文章

沉默的瘟疫:從森林中的樹一棵棵死去說起

  白蠟樹。By No machine-readable author provided. MPF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 No machine-readable source provided. Own work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CC BY 2.5,  最近得知,因為一批外來苗木有病菌,結果褐根病在校園內到處蔓延,學校死了好多樹! 我一愣——我每天早中晚都會經過校園,卻從沒察覺原來那些樹曾經一棵棵默默地死去。 這樣的情景,並不只是發生在臺灣的大學校園;在過去30年,歐洲的白蠟樹也面臨病原威脅。 這樣的「瘟疫」,也讓一群科學家驗證了一個久遠的假說~ 看文章

從竹軒旁的楓香,看見葉子變紅的秘密

  楓香。由 Yoiyoi_kancho - 自己的作品, 公有領域,  在慈濟大學的竹軒旁,有幾株高大的楓香樹。它們的葉片在季節交替間泛出橘紅與紫紅的漸層。在季節轉換的時候走過那段步道,總能讓人放慢腳步,感受到「平地也有紅葉」的難得風景。當大家匆匆走過時,是否曾想過:我們對於常見的植物,真的那麼熟悉嗎? 最近的研究,揭開了為什麼楓香秋天會轉紅的原因! 看文章

二葉樹與它的根圈微生物: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二葉樹。由 Thomas Schoch - own work at http://www.retas.de/thomas/travel/namibia2003/index.html (photo located at [1]), CC BY-SA 3.0,  在納米比亞與安哥拉交界的超乾燥沙漠中,有一種被譽為「活化石」的奇異植物:二葉樹(。這種植物一生僅長出兩片葉子,自胚芽萌發後便不斷生長,並隨時間捲曲、破裂,形成極具特色的「抹布」外觀! 這樣的植物,也在根部豢養了一群小伙伴幫它工作,但是這些小伙伴卻不是都一樣的喔!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