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茶湯的好滋味與胺基酸含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喝茶嗎?茶可以說是全球最多人飲用的飲料,由於它具有容易製備、不易長菌、提神醒腦種種功能,因此現在全世界喝茶的人真的是非常多。 茶湯的滋味來自多種化合物,其中胺基酸(尤其是茶胺酸)是讓茶湯有鮮味、焦香味與蜜香的重要成分。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提高茶葉中的胺基酸含量呢? 看文章

無心插柳柳橙汁:歪打正著的JAZ10

  移碼突變。圖片作者:老葉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部分」的突變都對生物有害。其中有一類的突變稱為「移碼突變」,是因為刪除或加入核苷酸,造成轉譯時無法再依照原來的方式讀密碼。 但是,有時候雖然發生了移碼突變,基因卻還是能產生有功能的胺基酸! 這實在太奇妙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看文章

茶樹風味之鑰:糖基轉移酶(UGT)?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之前在介紹茶樹的大葉種、小葉種時,曾提過UGTs這種酵素。UGT的任務是「糖基化」,把糖基(通常是葡萄糖)連接到不同的小分子上。 過去的研究發現UGT對茶樹的風味有重要的影響,最近的研究,對於不同品系茶樹的UGTs做了更深入的探討,很驚人喔! 看文章

原來原來水楊酸(SA)與光形態發生也有關???

  圖片作者:ChatGPT 上次跟大家分享ABI5與RUP把離層酸與紫外光傳導給連起來,這次要跟大家分享水楊酸(SA,salicylic acid)與藍光的光傳導也有關! 過去只知道生長素、吉貝素、離層酸與芸苔素內酯與光形態發生有關,沒想到連水楊酸都與光形態發生扯上關係啦! 來看看 !

誰說樂隊指揮不能「參一咖」?

  各種各樣的馬鈴薯。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上次我們在《 沒有人指揮的樂隊 》這篇文章裡,提到茄科植物生物鹼的合成,竟然需要一個沒有酵素活性的成員 GAME15 。 沒想到兩個月後,在同一本期刊上,有另一個研究團隊找到了番茄與馬鈴薯的 GAME15 。番茄與馬鈴薯的這個酵素,卻還能做其他的事情! 看文章

不能合成纖維素的植物,竟然還能活一下下?

  小立碗蘚。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纖維素(cellulose)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雖然次生細胞壁除了纖維素還有木質素(lignin),但是初生細胞壁是完全由纖維素構成。可以想見,負責合成纖維素的酵素,對植物應該是必須的! 那麼,少了纖維素合成酶的植物,應該不能活吧? 可是,為什麼沒有纖維素合成酶的小立碗蘚還能活??? 看文章

高溫如何影響葡萄轉色?

Muscat Hamburg 葡萄。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許多果實在成熟的時候都會表皮都會變色,稱為「轉色」;葡萄也不例外。葡萄的轉色需要花青素的合成,但隨著全球暖化,許多葡萄的轉色卻出現了問題! 科學家研究葡萄花青素合成的機制,結果發現真的不得了的複雜啊! 想知道嗎? 來看看 !

溫帶的矽藻有「瞳孔」,而且它是個光敏素

光學顯微鏡下的矽藻。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矽藻(diatom)是一種可愛的微藻,分布的範圍極廣。不只是水裡有,土壤裡面也找得到。 不過,這麼可愛的微藻,竟然也有「秘密武器」! 最近法國的研究團隊,在溫帶的矽藻中發現了超特別的光敏素! 這個光敏素,可以幫忙矽藻適應急遽的光線變化...等等,在海裡漂阿漂的矽藻,為什麼會有急遽的光線變化要適應呢? 看文章

吃植物肉憂鬱症風險較高?真的嗎?

  Beyond Meat做的漢堡。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不管吃素吃葷,應該都吃過植物肉吧!植物肉是以植物性原料,透過加工來製造出類似肉類的口感的食品。 據說吃植物肉對環境比較好,雖然這點我還是有我個人的質疑,但是最近有研究發現,吃植物肉會提高憂鬱症風險!這太嚇人了,真的嗎? 看文章

一萬年前就有米酒!還是紅麴米酒喔!

  上山文化的陶壺。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據說,中國的酒是杜康發明的。所以,在古詩詞裡,「杜康」常用來做酒的代號。 不過,根據歷史傳說,杜康應該是夏朝的人物;而考古證據卻發現釀酒這件事,大概在一萬年前浙江的上山遺址就已經開始了。 而且,當時釀的就已經是紅麴米酒囉!不知道滋味如何? 看文章

春江水暖鴨先知,岸邊花開卻較遲?!

  杜鵑。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物候學可能聽起來很無聊,但也包括了如每年三四月的「櫻前線」這種會讓人買機票直奔日本的資訊。從古代,人們就嘗試著藉由觀察自然來預測季節的到來。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大家發現花開的時間提早了,但是在收集數據的時候,卻常發現同緯度不同地區的植物反應不一樣。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終於找到原因了! 看文章

有兩個「魯必斯科」要做什麼?

  四種不同的「魯必斯科」。圖片取自 期刊 你知道光合作用碳反應的第一個酵素「魯必斯科」(RuBisCo)嗎? 你知道魯必斯科有四種嗎? 最近研究海洋生物的科學家,在海洋的藍綠菌裡面,發現有一個藍綠菌居然有兩個魯必斯科! 為什麼它要兩個呢?多一個不會是用來煮湯的吧? 看文章

大自然最精妙的「植物大砲」:噴瓜

  噴瓜的果實。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你聽過會發射種子的植物嗎?在植物界中,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物種——噴瓜,它可是名副其實的「植物大砲」! 過去的研究發現,噴瓜可以把種子噴到7-8公尺遠的地方。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用高速攝影機記錄噴瓜,發現它實在是太~厲~害~了! 看文章

「憨吉」的紅肉與黃肉:劑量決定一切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對於番薯,你瞭解多少呢? 你知道番薯其實是道道地地的「外國人」嗎? 你知道很多我們吃的番薯其實有外來基因嗎? 你知道紅肉番薯為什麼是紅肉的嗎? 你知道番薯的塊根要長大,其實竟然還跟「胞壁擴張蛋白」有關嗎? 只能說,番薯真的超有趣的! 看付費文章

如何組成豆豆的「超級特攻隊」?

  圖片作者:ChatGPT 豆科植物會跟根瘤菌共生,這早就不是新聞了。 不過,到底一種豆科植物只需要一種根瘤菌,還是需要一支「豆豆特攻隊」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要豆科植物長得好,「豆豆特攻隊」是必要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根瘤菌其實是「冗員」呢! 看文章

藍綠菌大變身:陸生植物的葉綠體演化

  葉綠體(左)與藍綠菌(右)的比較。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世界上最重要的胞器肯定是葉綠體。植物的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產生許多糖與分子,用來合成各式各樣的分子;然後動物吃植物,把植物的分子消化後重組成自己需要的分子。 葉綠體源自於藍綠菌,但是與高等植物建立共生關係之後,葉綠體是否發生過轉變呢? 看文章

植物的「酸生長」起源於輪藻

  輪藻。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植物要生長,細胞要長大。但是植物有細胞壁,細胞要怎麼突破細胞壁的限制來長長呢? 答案是:生長素造成細胞壁酸化,然後細胞就可以延長,這是所謂的「酸生長」機制。 但是,植物是如何演化出「酸生長」機制的?最近的研究發現,竟然是從輪藻開始就有了! 看文章

三顧「煤」廬,怎可能空手而回?

  蕨類的「fiddlehead」構造。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提到蕨類(fern),大家首先應該就會想到那個捲曲的新芽!那個捲曲的新芽被稱為「shepherd's crook」或是「fiddlehead」。 不過,這個捲曲的構造並不是所有的蕨類都有的喔!英國的研究團隊查閱文獻時注意到這件事,於是決定把收藏的化石都翻出來看,竟然有了意外的發現! 看文章

玉米如何來到美國?

  圖片來源: 期刊 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玉米,其實發源於墨西哥! 但是,從墨西哥橫空出世以後,玉米是怎麼來到美國的?是坐車來的,還是走路來的?(誤) 關於玉米如何到達美國有兩種說法,最近的研究發現,玉米應該是穿過大平原來美國的喔! 另外,關於玉米口感的篩選,可是從古到今從來沒放下過呢! 看付費文章

「脫掉!脫掉!」: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新方法

  圖片取自 期刊 植物為了要防止自己曬傷,發展出了一套很複雜的「防曬」,被稱謂NPQ(非光化學淬滅)。 雖然NPQ可以防止植物曬傷,但是當光線變弱時,NPQ若沒有及時關掉,也會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最近有研究團隊,找到了可以快速關掉NPQ的基因,讓植物可以長得又高又壯喔! 看付費文章

ABI5與RUP:相愛相殺的伙伴?

  UVR8。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我們在學習生物的各種途徑時,為了學習方便,總是會把這些路徑畫成一條條互不相關的直線;其實,生物的路徑們與其說是直線,不如說更像一張大網! 最近研究就發現,與ABA相關的ABI5以及與UVR8光受器相關的RUP們,它們可是說不明也道不清,超複雜的! 看文章

全球植物大調查:怎樣的多樣性才夠

  植物的功能多樣性。圖片作者:Chat GPT 要進行植物保育,就要先知道哪些地區需要進行保育。 最近有科學家做了一個非常大型的調查, 而且還針對「功能多樣性」與「系統發育多樣性」進行評估。 「功能多樣性」與「系統發育多樣性」是什麼?為什麼要針對它們進行評估呢? 看文章

植物界的外交使團:阿拉伯芥的夢幻24人組!

  圖片作者:ChatGPT 還記得《 阿拉伯芥如何與細菌做朋友不吵架 》裡面的 Tip1 嗎? 其實早在2022年,就已經有研究團隊找到「小芥夢幻24」囉!這24個基因,對協調植物與細菌之間的互動很重要,而且其中有一些基因,只要少掉一個,不僅對細菌在植物表面的數量發生很大的影響,也會讓植物對病原菌變得比較敏感喔! 看文章

揭開西瓜成熟的秘密

  西瓜。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詩人羅青曾說, 西瓜不怕侵略,更不懼 死亡 西瓜怕不怕死我不知道,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少了ClNOR基因的西瓜,不但成熟得慢,果實的品質也欠佳!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ClNOR基因是什麼? 看文章

吃了「無敵星星」的牽牛花?

  牽牛花。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自從抗年年春(glyphosate)的農作物問世後,年年春就成為大量使用的除草劑。年年春的濫用,使得雜草對年年春也產生了抗性。 在這些對年年春產生抗性的雜草中,也包括了牽牛花。最近對這些牽牛花的研究發現,對年年春有抗性的牽牛花,對蟲蟲的抵抗力也增加了!這簡直就是吃了「無敵星星」嘛! 到底是怎麼了? 看文章 本篇為付費內容,歡迎支援寫作經費

【一秒出戲的植物哏之七】可以在火星上種馬鈴薯?

  《絕地救援》劇照。圖片取自 網路 。 植物在電影或電視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機會不多,即使成為要角,有時也常常讓看戲的我「一秒出戲」。 2015年的電影《絕地救援》裡面,男主角不小心被留在火星,然後靠著種馬鈴薯活了下來。說真的,當初我一聽到這個哏的時候,我就在想:也只有美國人才會安排這麼遜的橋段。 看文章

新的火藥真的比較環保嗎?

  TNT。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赫赫有名的TNT(火藥)因為對環境不友善(很難想像有對環境友善的炸藥...),即將被新的火藥DNAN取代。 但是,DNAN真的對環境友善嗎? 看文章

饅頭與麵包的基因密碼:小麥如何適應東西方飲食文化?

  圖片來源: Nature 植物每傳播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培育它;而培育當然會影響到植物的基因。因此,如果能收集到一種特定作物在不同時間點培育出來的不同品系,我們也可以幫這種作物的基因寫一篇歷史! 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就幫中國的小麥寫了一篇! 看文章

面對環境壓力,土壤中的小伙伴們會發生什麼事?

  土壤中的小伙伴很多喔!圖片作者:ChatGPT 土壤是很複雜的東西,並不是只有土,還住著無數的微生物以及許多動植物的碎片,另外土壤裡還有大的動物,如蚯蚓、昆蟲、線蟲等等。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細菌,可能還有原蟲)對植物很重要;可是隨著極端氣候事件不斷出現,這些小伙伴們,能不能度過一次次的考驗呢? 看文章

被子植物的性別演化:從無油樟說起

  無油樟。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大約出現在1.6億年前的被子植物,現在可說是地球的統治者之一。舉凡肉眼可看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被子植物。 不過,最早出現的被子植物是雌雄同株甚至同花的,但是現在大約有5-10%的被子植物是雌雄異株的。 到底,被子植物的性別演化是怎麼出現的? 看文章

如何讓玉米變「快乾』?

  成熟的玉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發源於中美洲的玉米,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穀物。不只是人吃玉米,動物也吃玉米。根據2021年數據,全球玉米年產量達12.1億噸;但是,隨著人工成本不斷上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夠用機械採收玉米,當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是,玉米必須要夠乾才能用機採。 要如何讓玉米乾得快些呢? 看文章

讓蟲蟲「自食惡果」

青蟲(甜菜夜蛾幼蟲)。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甜菜夜蛾的幼蟲在台灣被稱為「青蟲」,是一種廣食性的害蟲,可以吃超過兩百種不同的植物。牠的繁殖力強,一年可以繁殖多代;牠們的適應能力強、幼蟲食量又大,不只是啃食植物葉片,花蕾和果實也很愛。加上對許多農藥都有抵抗力,真的很麻煩! 不過,最近有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小撇步,可以除掉更多的青蟲喔! 看文章

自噬作用也會讓植物「難」生

  圖片取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生物用來汰舊換新的重要手段。 過去的研究發現,自噬作用不只是對除舊佈新很重要,對精子的發育也非常重要;自噬作用的基因缺失,會造成男生「難」生。 但是,阿拉伯芥的自噬作用基因故障的時候,小芥們好像活得挺好的? 到底自噬作用對植物是不是也非常要緊呢? 看文章

土壤質地如何影響生態系統的水分限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植物從哪裡吸收水呢?當然是土壤囉!但是土壤的含水能力,因為顆粒的大小而有不同;近幾年的暖化,更會加速蒸散作用。 但是,不同的土壤面臨到升溫,水分蒸發的速度不同,而它們存水與供水的能力,也受到土壤質地的影響。 到底什麼樣的土壤,受到暖化的影響比較大呢? 看文章

取稻諸野,練成野生稻的「九陰真經」?

澳洲野生稻。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導致的糧食需求,科學家不斷地試圖從水稻中開發新的基因,但於近年來遇到瓶頸,因此,需要從野生稻中開發新的基因資源。 最近,科學家們從各大洲收集了野生稻進行定序,成果非常豐碩! 看文章

喝咖啡的人腸子裡有特別的菌喔!

濃縮咖啡。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你喝咖啡嗎?是每天一杯,還是一天好幾杯? 最近的研究發現,經常喝咖啡的人,腸子裡住著特別的細菌喔! 看文章

辣椒到底在哪裡馴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發源於中南美洲的辣椒,過去一向以為是在中南美洲的高地馴化。 但是,最近有科學家收集了許多證據,對這個看法提出了異議。 有哪些證據呢?所以,他們認為辣椒在哪裡馴化呢? 看文章

植物「轉大人」不只是開花而已

  圖片作者:老葉 通常我們討論植物的「轉大人」,都是著眼在開始開花這件事。開花是非常明顯且重要的變化,尤其對一年生植物而言,開花也象徵著生命即將來到最後的階段。 但是,植物「轉大人」應該不會只有地上部位發生變化吧?地下部位呢?最近的研究發現,地下部位的確也跟著轉大人,而且轉得很有意思喔! 看文章

C4之異於C3者,唯DOF而已矣?

  高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要如何提升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好讓糧食得以增產呢?我們曾介紹過將藻類的蛋白核植入的方法,也提到過有些科學家想要把C3植物改成工作效率高一倍的C4植物。 要把C3改成C4,牽涉到「髓鞘細胞」,恐怕大不易喔!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可能比我們想得要簡單「一點點」! 看文章

黑暗中的植物如何調動所有資源去找光?

  綠豆芽。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植物能看見光,是因為有光受器。 不過,大部分的光受器,都是只在有光的時候有活性。 最近對CRY2(隱花色素)的研究發現,它在黑暗下也有活性喔! 看文章

移植「葉」明珠!如何在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置入蛋白核(pyrenoid)?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要如何讓農作物可以提生產量?由蓋茲基金會資助了許多科學家們,試著要讓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 或許你已經聽過將C3植物改為C4植物,不過,還有將藻類的蛋白核植入植物葉綠體的作法喔! 看文章

中藥方劑是怎麼「長大」的?從古籍研究看中藥方劑演變

  作者:ChatGPT 是否曾好奇,中藥的方劑如「四物湯」、「天王補心丹」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有研究團隊,找了899本上下兩千年的中醫古籍,收集了將近六萬個藥方,發現許多中藥方劑從簡單的兩三種中藥,到由多種中藥組成的方劑,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喔! 看文章

馴化使「身體界線」消失

  棉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作物的馴化,讓它們發生了許多改變;但最近的研究發現,除了讓可吃的部位變大、多年生變為一年生、雌雄異株成為雌雄同株,其實還有更多變化! 看文章

尋找油菜的麒「磷」才子!

  油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植物最容易缺氮與磷,但是過度施肥卻會造成許多問題。如果能找到微生物來幫忙提升植物的吸收能力,就不用擔心了! 最近有科學家找到「內生菌」來幫忙,好處多多喔! 看文章

植物形成層的雙人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植物的莖裡面有維管束,分為木質部與韌皮部,幫植物運輸水分與養分。但是這些細胞會損壞、死亡,需要位於中間的形成層進行更新。 在分裂、分化之間,植物的形成層如何維持平衡呢? 看文章

野百合要自立自強才會有春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之前曾經介紹過,馴化品系的棉花對病蟲害的反應比較溫和。最近的研究發現,為什麼馴化品系的植物對病蟲害反應不那麼劇烈,應該是因為基因的緣故~ 看文章

奈米施肥又環保又有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傳統施肥常常需要施放大量,但是因為植物能吸收的有限,所以大部分都流失了。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奈米施肥,施放的量少、效果更好喔! 看文章

想吃又大又甜的番茄嗎?這可不是夢想!

  又大又紅的番茄卻不甜,怎麼回事呢?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現代番茄雖然個頭越來越大,但味道卻不如從前。原來,這是我們過去育種過程中一些「自作孽」的選擇造成的。比如,為了讓番茄看起來更漂亮,育種家選擇了能讓整顆番茄均勻變紅的基因,卻不小心降低了番茄累積糖分的能力。另外,果實變大的基因也會讓甜度降低,畢竟植物每天產生的養分是有限的,要麼養大個子,要麼存糖分。 但最近,科學家們找到了突破這個限制的方法!他們發現了兩個關鍵基因,這些基因會抑制番茄中負責製造糖分的酵素。當研究團隊把這兩個基因關掉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番茄的糖分含量提高了30%,但果實的大小卻幾乎沒有改變! 雖然這種改良番茄的種子數量會稍微減少一些,但對整體產量並沒有影響。這項突破性的發現意味著,我們終於可以在不犧牲果實大小的情況下,讓番茄變得更甜美可口。 這個研究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對更美味番茄的期待,也展示了現代基因編輯技術如何幫助我們突破作物改良的瓶頸。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在市場上買到這種既大又甜的完美番茄了! 本篇 為付費文章,2024/11/15早上8-12之間可免費觀看。

植物的異種雜交成功術

  薺菜。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與動物相比,植物好像特別容易發生異種雜交?像麵包小麥、鳳梨釋迦,都是異種雜交的後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植物沒有生殖隔離喔! 看文章 (本文於11/14 早上8-12之間免費)

「枯黃而且空虛」的植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缺氮的高麗菜。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植物最容易缺乏的就是氮。缺氮的植物會枯黃還會提前衰老! 但是,為什麼會提前衰老呢?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