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雨林地面的暗黑追蹤術:巨麵包葉蔓綠絨如何找到大樹來攀爬

  By Forest & Kim Starr , CC BY 3.0,  在熱帶雨林裡,光線只剩下暗綠色的幽光。就在這片微光世界裡,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奇特的景象——無數細細的綠色莖蔓,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從四面八方朝著同一棵大樹的樹幹匯聚。 這些幼苗,是怎麼找到大樹來攀爬呢? 看文章

番薯基因體的祕密:從非洲田間到祖先追蹤

  由 peakpx.com - https://www.peakpx.com/622548/4-men-harvesting-red-sweet-potato-at-daytime, CC BY-SA 1.0,  老一輩的臺灣人對番薯有複雜的感情。一方面他們靠著番薯度過糧食不足的歲月,所以可以說,當年若沒有番薯可能就活不下去,但是另一方面又吃番薯吃到怕! 不過,番薯不僅對臺灣人重要,也是世界許多地區餐桌上的主食。最近美國的研究團隊,對非洲品系六倍體番薯做了定序~ 看文章

愛吃「醉」水果的猿猴:從森林撿果到人類釀酒的演化故事

  圖片作者:ChatGPT 你可能聽過猴子偷喝棕櫚酒的新聞,但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裡,黑猩猩、大猩猩等大型類人猿,早在我們人類釀酒之前,就已經會主動去找帶酒味的水果了。 研究團隊觀察到,許多猿猴有 「撿地果」的行為。這些果實通常都已過熟、發酵,或許這就是人類喝酒的起源! 看文章

植物也會「聽八卦」?──玉米的地下情報網

圖片作者:ChatGPT  你覺得植物會不會感應到鄰居發生了什麼事? 怎麼感應呢?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植物會釋放氣體告訴鄰居自己的狀態; 但是這個研究發現植物之間還有其他的聯絡方式喔! 看文章

氣候變遷之下咖啡癮者的救星是什麼?

大果咖啡。By DXLINH - Own work , CC BY-SA 3.0,   根據科學家預測,到了 2050 年,全球超過 60% 的現有咖啡產區將不再適合種植阿拉比卡。羅布斯塔雖然耐熱,但怕乾旱與某些病害,在極端氣候下同樣岌岌可危。 那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新種咖啡可以取代? 看文章

植物為什麼會在有肥料時對好菌壞菌一視同仁?

百脈根。By I, Suisetz , CC BY-SA 3.0,   想像一下,你開了一家餐廳,平常得依靠廚師每天早上去打魚,才能有新鮮的海產做菜。某天漁港送來了免費又源源不絕的海鮮,還包送到門口——這時候,你還會那麼認真檢查哪個廚師捕的魚比較多嗎? 對植物來說,在有肥料的時候,植物對於自己周圍的微生物會做什麼呢? 看付費文章

植物真的能「預測明天太陽在哪」?——來自多花錦葵的一場葉片追光實驗

  多花錦葵。By Meteorquake - Own work , CC BY 4.0,  你也許聽過「向日葵會跟著太陽轉」,但是向日葵其實不是唯一一個會跟著太陽轉的植物。 早在1986 年,有兩位以色列植物學者就發現一種名叫「多花錦葵」的植物,也會像雷達一樣,一整天都在追蹤太陽喔! 看文章

土芒果的身世之謎:從跟著荷蘭人渡海的柴檨,到臺灣芒果基因庫的祖先

  芒果。由 Michał Boym - This file comes from Polona Digital Library and is available under the URL: https://polona2.pl/item/flora-sinensis-frvctvs-floresqve-hvmillime-porrigens-leopoldo-ignatio-hungariae,Mjk1MTAxMg/38/, 公有領域,  「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裏纍纍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時佛國重如金。」這是曾任臺灣府臺灣縣知縣的孫元衡的詩。當時臺灣的芒果,應該主要是所謂的「土」芒果吧? 時至今日,臺灣芒果的種類之多、色彩之鮮豔、口味之豐富,走進市場時常令人眼花撩亂。但在這些繽紛果實的背後,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看文章

為什麼天氣變冷,植物就不開花了?——原來是離層酸這條壞狗擋路!

  圖片作者:ChatGPT 在適當的時機開花,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畢竟,開花就是傳宗接代,為了要讓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一定要挑對的時間,這樣才不會一番辛苦付諸東流。 多年來的研究發現,光照長短(光週期)、溫度變化都會對內部的「開花開關」發生影響。 最近的研究,就是想瞭解為什麼天冷植物就不開花了? 看文章

找回植物失落的微生物夥伴:從M基因到永續農業的全球藍圖

  圖片作者:ChatGPT 農業不僅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對地球的環境造成了改變。人類在選擇可食、可用部分較大較美味的品系時,卻不知這些新品系的植物,因為根系分泌物與野生種迥異,也同時在影響著土壤中的微生物。 當這些微生物離開了植物以後,農作物就變得更脆弱,需要更多肥料與農藥了。 要怎麼讓它們回到從前呢? 看文章

亂中求生:美國茶樹種原的混血歷史與未來育種挑戰

  龍井茶。 美國人也種茶,這或許會讓人有些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茶園不但歷史悠久、來源多元,還非常——混亂。最近一項針對美國茶樹基因與形態的研究揭示了這種「混亂」其實是一種「混血」,既是歷史遺產,也可能成為未來育種的潛力所在。 看文章

你真的對麩質過敏嗎?還是只是自以為?

  圖片作者:ChatGPT 你身邊有沒有人聲稱自己「對麩質(gluten)過敏」,所以只要一吃麵包、蛋糕或義大利麵就說肚子痛?的確,這幾年愈來愈多人開始避開含麩質的小麥食品,自行改採「無麩質飲食」。但是最近有研究發現,在這些人當中,很多人其實並不是真的對麩質過敏,而是「以為自己過敏」喔! 看文章

東非茶樹的基因多樣性與育種策略:單一親本的風險與雜交的選擇

  肯亞的茶園。圖片取自 自由時報 。 肯亞是世界第三大茶產區,更是世界第一大茶葉出口國,每年出口超過36萬公噸茶葉,創造逾13億美元的外匯。然而,當我們手中端著香氣四溢的紅茶時,很少人會意識到:這些茶葉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未知的風險。 科學家研究了肯亞的茶的基因,發現了多樣性不足的問題! 看文章

植物也有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由 Lukáš Mižoch - 自己的作品 , 公有領域,   當你聽到「褪黑激素」,會想到什麼?睡眠、夜晚、松果體?這些都是動物生理中對褪黑激素的基本聯想。但是植物也會製造褪黑激素,而且,它在植物體內所扮演的角色一點都不簡單——它是逆境中保命的抗氧化戰士、調節氣孔開合的幫手、延緩衰老的內部平衡劑。 最近的研究,更發現褪黑激素會跟植物DNA的特定序列結合! 看文章

被誤解的混血茶:C.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 的真正身分與遺傳價值

  茶的多樣性。圖片取自 期刊 在茶樹分類的世界裡,有一類常被誤認為是雜交種的亞種。它的中文有時譯作「南方亞種」或「柬埔寨型茶」。 根據這篇來自中科院與肯亞茶業研究所合作的基因研究顯示:這群茶,可能才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基因寶庫」。 看文章

從野地到茶杯:茶如何變成我們熟悉的飲料?

  龍井,一種綠茶。由 Difference engine - 自己的作品 , CC BY-SA 4.0,  你今天喝茶了嗎?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鐵觀音……這些看似日常的飲品,其實背後有著數千年的人類與植物互動史。這篇文章帶你穿越時空,從野地裡的茶樹開始,一路追蹤到現代茶葉的基因、文化與全球擴散的軌跡。 看文章

《長安的荔枝》劇中的催「腐」手法,與乙烯有關嗎?

  聖人剝開荔枝。圖片擷取自愛奇藝。 馬伯庸是我很喜歡的作者。當初《長安的荔枝》小說出版時,我衝著他的名字就買了、也看完了。後來,聽說要改編成電視劇,我當然不會錯過。 荔枝是出了名的難以保存,有所謂「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說法。 而《長安的荔枝》演的是李善德要將荔枝從廣東運到長安!他能達成嗎? 看文章

尼安德塔人吃什麼?從骨頭、牙齒來分析

  尼安德塔人。By Neanderthal-Museum , Mettmann - Pressebilder Neanderthal Museum, Mettmann, https://www.neanderthal.de/de/urmenschen.html, CC BY-SA 4.0,  過去我們對尼安德塔人飲食的理解,主要來自骨骼中的穩定同位素分析。最經典的就是氮同位素 δ15N 值,它可以顯示出個體在食物鏈中的位置。δ15N 越高,表示你吃了越多「吃肉的動物」,或是吃了大量高氮來源的食物。 最近有研究團隊,由δ15N值結合民族誌,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假說! 看文章

柿子:從新石器時代走來的「眾神之果」

  富有柿。By © Frank Schulenburg , CC BY-SA 4.0,  說起秋天的水果,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柿子。甜美濃郁、外表橙紅、能脆吃也能軟吃,柿子可說是東亞果園裡的熟面孔。然而,這種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的水果,其實有著極為悠久又撲朔迷離的身世。它是怎麼出現在我們的果籃裡?又是從哪裡開始被人類栽培的?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柿子的演化與馴化之謎。 看文章

不是只有阿拉伯芥的劇本:揭開水稻合成水楊酸的另一條路

  水楊酸。By Adam001d - Own work , CC BY 3.0,  水楊酸是植物對抗病原菌時不可或缺的防禦賀爾蒙。從細菌感染、後天性系統抗性,到啟動防禦基因的表現,水楊酸就像是植物免疫系統的總指揮。 過去幾十年,植物生理學界普遍認為 SA 是經由「異莽草酸」這條路徑合成而來,但是這是透過研究阿拉伯芥得到的結論。在其他植物的研究,似乎並不一樣喔! 看文章

甜橙,是亞洲送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甜橙。由 Ellen Levy Finch (Elf) - 自己的作品 , CC BY-SA 3.0,  你或許以為,甜橙那明亮陽光般的色彩、飽滿的香氣,應該是來自義大利或西班牙的地中海午後。但事實上,這個看似歐洲風味濃厚的水果,其實來自亞洲的山谷與河谷,是東方的自然奇蹟,悄悄改變了全世界的味覺記憶。 看文章

如何讓作物和土壤重新變好朋友?

  圖片作者:ChatGPT 你知道嗎?植物跟我們一樣,會「記住」自己曾經住過的土地。 有些記憶讓它長得更好,有些卻讓它越來越虛弱。這種現象,科學家稱作「植物—土壤回饋」。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人類懂得善用這種自然機制,就有機會讓農業更永續、少用農藥與肥料,還能對抗氣候變遷。 看文章

果中之貓——從不討好人類的柚子

  圖片作者:ChatGPT 你以為甜橙、葡萄柚、文旦都是人類一手栽培出來的馴良果實?那麼你可能忘了他們體內都藏著一個始終沒被人真正馴化、卻到處留下基因爪印的角色——柚子。 它,是水果中的貓。 為什麼這樣說呢? 看文章

赤蘚糖醇的甜蜜危機:從4000人觀察到細胞研究,一場潛在中風風暴的揭密

赤蘚糖醇。By Thomas Kniess - Own work , CC BY-SA 4.0,   赤蘚糖醇(erythritol)是一種幾乎不含熱量、不會升高血糖,對糖尿病友善的「非營養性甜味劑」,廣泛用於「無糖」飲料、甜點與保健品中。聽起來完美無缺對吧?然而,2023年的一個研究,打破了這種美好的幻想。 最近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了赤蘚糖醇對我們的害處! 看文章

菠菜其實不是波斯菜?——從 DNA 看到菠菜的馴化地可能在更東邊

菠菜。By Otto Wilhelm Thom&eacute - Prof. Dr. Otto Wilhelm Thomé Flora von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und der Schweiz1885, Gera, Germany www.biolib.de, Public Domain,   菠菜是全球廣泛栽培的重要葉菜,從西方料理的菠菜派,到東方的炒菠菜、青菜豆腐湯,都是餐桌常客。過去普遍認為菠菜的馴化起源於「波斯」(今伊朗一帶),甚至在英文文獻中常見「Persian vegetable」的說法。不過,這樣的說法其實還沒有實際驗證過。 最近,終於有針對菠菜的研究了~結果令人意外~ 看文章

龍舌蘭酒造假案的科學盲點:從NMR檢驗到對CAM植物的誤解

  藍色龍舌蘭。By Stan Shebs , CC BY-SA 3.0,  最近,美國發生一起頗受矚目的訴訟案:墨西哥龍舌蘭酒酒廠「Tequila Komos」被控在產品中非法摻入由甘蔗釀製的乙醇。根據墨西哥規定,標榜為「100%藍色龍舌蘭」的龍舌蘭酒,不得混入非該植物來源的酒精,否則即構成詐欺。 為了打這官司,連NMR都上場囉! 為什麼要用到NMR呢? 看文章

釋迦不只「甜」,還是「基因寫好的甜」──從釋迦基因體看出「變甜」這件事,是如何寫進DNA裡的

  十七世紀傳教士筆下的釋迦。由 Michał Boym - This file comes from Polona Digital Library and is available under the URL: https://polona2.pl/item/flora-sinensis-frvctvs-floresqve-hvmillime-porrigens-leopoldo-ignatio-hungariae,Mjk1MTAxMg/48/, 公有領域,  釋迦,又名番荔枝,英文叫 custard apple,吃過的人幾乎都會記得它的味道──又香又甜,果肉綿密,甜得讓人懷疑是不是加了蜂蜜或糖漿。 但是,釋迦的「甜」並不是偶然,而是深深地刻在它的DNA裡。最近完成釋迦高品質基因體研究,發現它不只糖的生產,連代謝與運輸都朝著「超甜」的方向演化! 看文章

菠菜的前世今生:從波斯草原走到你我餐桌

  菠菜。By Otto Wilhelm Thom&eacute - Prof. Dr. Otto Wilhelm Thomé Flora von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und der Schweiz1885, Gera, Germany www.biolib.de, Public Domain,  你知道嗎?這株在自助餐、便當盒裡常見的綠葉蔬菜,其實有著跨越千年的旅程與遺傳密碼。今天,我們就來揭開菠菜(Spinacia oleracea)的身世之謎,看看它是怎麼從波斯走向世界,又是怎麼一步步變得「好吃、好種、好賣」。 看文章

為什麼溫室裡的草莓反而比較容易缺鈣?

  溫室。By Newspaper "Number One" (photographer Виктория Лачугина ) - https://gazeta-n1.ru/stock/biznes-i-finansy/52865?SECTION_CODE=biznes-i-finansy&PAGEN_1=41, Public Domain,  你以為植物缺鈣,一定是因為肥料不夠?錯!科學研究發現:越是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草莓,反而越容易缺鈣。 為什麼會這樣呢?照顧得越好越容易出問題?? 看 付費文章

無巧不成薯:一場800萬年前的異種戀曲,竟然產生了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

  圖片來源: Cell 馬鈴薯不只是薯條的原料,還是世界第三大主食作物,僅次於稻米與小麥。它高產、能適應多種氣候、且塊莖能長時間儲存這些優點,讓馬鈴薯成為養活全球數十億人口的關鍵作物之一。 也因此,科學家們對於馬鈴薯怎麼產生非常好奇。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他們分析了超過一百種植物的基因體! 看文章

不是每棵鳳梨都可以吃──「纖維鳳梨」Curagua 可能會讓你斷牙齒

  纖維鳳梨。圖片作者:ChatGPT 小時候的俗諺「吃甘蔗,斷牙齒」指得是製糖用的甘蔗,因為它纖維多,咬起來很費力。 有一種鳳梨,其實也不是種來吃的;如果你硬要吃,十之八九也會斷牙齒喔! 看文章

葡萄走過的路:絲路、黑海與地中海的遺傳足跡

  圖片作者:ChatGPT 葡萄不像蒲公英,會藉著絨毛乘風而起四處旅行;但仗著它對人類的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在人類旅行的時候,會帶著它們的種子與枝條一起漂泊。從西亞的馴化中心,到中國的綠洲、非洲的山谷、歐洲的酒莊,葡萄的遺傳密碼記錄下了一段又一段人類遷徙的軌跡。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系列的 最後一篇 吧!

你以為鈣只跟細胞分裂有關嗎? 從草莓葉尖枯死(tipburn)談起

  草莓。CC BY- SA 2.0 , 當我們提到植物需要的礦物營養素時,多數人會想到氮、磷、鉀這三大「肥料明星」。然而,鈣也非常重要。 而且,植物生理學提到鈣,總是只說對細胞分裂很重要... 其實鈣還有其他重要的角色喔! 看付費文章

當葡萄與野生親戚相遇:歐洲釀酒葡萄為何是混血後代?

  夏多內葡萄。由 英文維基百科的 Swallowtail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by Hejsa., 公有領域,  我們常以為作物的馴化歷史是一條直線,因此我們也認為歐洲釀酒葡萄的歷史就是從西亞或高加索馴化後傳入地中海,進而蔓延到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這樣的直線。但如果你仔細看看葡萄的基因體,就會發現或許作物馴化的歷程,更像南美洲的探戈一樣,東邊幾步,西邊幾步,亂中有序! 看文章

在山上與山下,地衣真的一樣嗎?從地衣共生體的基因表現,看見真菌與藻類的互動秘密

  U. pustulata 地衣。By Fernando Losada Rodríguez - Own work, CC BY-SA 4.0,  地衣是一種由真菌與綠藻或藍綠菌共同構成的共生體。由於地衣能生存在極端環境,例如冰原、高山、沙漠等,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對它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很感興趣。 最近有人研究了不同海拔環境下的地衣,結果蠻有意思的! 看文章

吃過、見過,但不能錯過的鳳梨:一場關於馴化、纖維與人類選擇的演化故事

圖片作者:ChatGPT  你或許一直認為,那一顆頂著綠色葉冠、果肉香甜多汁的鳳梨,就是鳳梨家族中的唯一成員,我們把鳳梨馴化,就是為了「吃」。或許有些人會說:我還知道觀賞鳳梨,是特別從吃的鳳梨裡面培育出來的嘛! 如果你這麼想(其實我以前也是),那麼這篇文章會讓你感到驚奇!趕快 點進來看 喔!

釀酒DNA的誕生:從花的性別到果實的香氣,馴化如何雕塑葡萄?

  白麝香葡萄。由 Silverije - 自己的作品 , CC BY-SA 3.0,  葡萄酒有白酒、紅酒, 有些葡萄酒芳香撲鼻, 這些是怎麼來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葡萄馴化的研究發現的更多秘密! 看文章

葡萄不是單親兒童:好吃的東西不寂寞

  歐洲野葡萄。圖片作者:ChatGPT 葡萄,這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譽為「神之血」的水果,有著非常悠久的馴化歷史。 過去對葡萄馴化的研究,讓我們以為葡萄只有一個來自西亞某處的祖先,經由人類馴化而成今天全球風靡的果實與美酒。在2023年發表於《Science》的最新研究卻發現:葡萄有「兩個」祖先! 看文章

看起來很野,其實曾被馴化過:櫻桃番茄「cerasiforme」的身世之謎

  櫻桃番茄。By I, Luc Viatour , CC BY-SA 3.0,  從小如珍珠到大如棒球,番茄的馴化走過長路。 在番茄的馴化研究裡,有一個角色曾經被誤認——S.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中文暫可稱作「櫻桃番茄」(cherry tomato)。它曾被視為野生種,不過在這篇論文中,他們發現它是「中間型」的喔! 看文章

從達官貴人的案頭花園,揭開番茄的演化之路

圖片來源: 期刊  過去科學家認為,植物的馴化由於人類常常只選擇少數基因型,因此往往會產生瓶頸效應。 但是也有些科學家認為,馴化作物的多樣性降低是漸進的,而不是突然發生的。 最近,一本文藝復興時代的標本書,為番茄的馴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看文章

伊朗:一個被忽略的蘋果祖國

高加索野蘋果。By Łukasz Szczurowski - Own work , CC BY-SA 3.0,   當我們談論蘋果的祖先,大多數人會很自然地想到「新疆野蘋果」。 這種觀點深植人心,甚至被美國農業部奉為圭臬,在1990年代四次派員遠赴哈薩克,進行採集與研究。 但是,蘋果其實還有另一個起源中心喔! 看文章

歐洲野蘋果也在蘋果馴化的過程中參一腳?

  歐洲野蘋果。 說到蘋果的祖先,多數教科書都會提到來自中亞天山地區的新疆野蘋果。 但科學,從來不該只停留在「公認」上。 一群歐洲的科學家,懷疑歐洲野蘋果也是栽培蘋果的祖先,於是他們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研究。 他們發現什麼呢? 看文章

來自天山的祖先:新疆野蘋果與現代蘋果的演化故事

  新疆野蘋果。 在你手上的一顆蘋果,很可能藏著來自遙遠中亞山區的野性基因。這些基因的源頭,有一部分來自於一種名叫新疆野蘋果的野生蘋果樹。 新疆野蘋果是誰發現的?它只出現在新疆嗎?好不好吃?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看文章

千年以前,誰傳染了誰? 從最大規模的古人病原研究,看疾病如何寫下人類的歷史

  圖片作者:ChatGPT 如果你跟我一樣,著迷於「人類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大哉問,你一定聽過關於梅毒的「哥倫布假說」:梅毒其實是來自新大陸的「恐怖回禮」;我打賭你也聽過,鼠疫來自於中國這個說法。但是,口述歷史經常不完整、而且常帶有口述者本身的偏見。所以,你是否懷疑過,上面那些說法是真的嗎?這些疑問,現在有了全新的答案。 看文章

植物界的T-1000:成功入侵不是靠最強,而是靠「最會變形」

  白三葉草。由 © Hans Hillewaert , CC BY-SA 3.0,  入侵植物為什麼能那麼厲害呢? 過去許多科學家認為,入侵植物是靠著「大突變」來快速適應環境, 但是最近對白三葉草的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喔! 看文章

植物「說話」,有「人」在「聽」嗎?

圖片作者:ChatGPT  你知道嗎?植物在乾旱時會「尖叫」──雖然人類聽不到。 在2023年,以色列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植物在乾旱或受傷時,會發出人耳聽不見的超音波點聲。這些聲音雖然我們聽不到,但是很多昆蟲,尤其是蛾類,正好能聽見這段頻率。 最近他們發現:聽到聲音的蛾,會「敬鬼神而遠之」喔! 看文章

沒有葉綠體的保衛細胞怎麼感光?氣孔會不會打不開?

  大木賊。By Thayne Tuason - Own work , CC BY-SA 4.0,  在植生課本裡提到,早期認為,氣孔開啟是因為保衛細胞接受光照,啟動光合作用產生澱粉變成糖,於是溶質濃度上升,氣孔開啟。 這就是「澱粉—糖假說」,但是因為後來發現有些植物的保衛細胞根本沒有葉綠體,所以這個假說就被推翻了。 但是,沒有葉綠體的保衛細胞如何感光呢?這些植物又是哪些? 看文章

皇冠果真的「左右為難」嗎?從印尼俗語談植物毒性與潛力療效

  皇冠果的果實。By Hariadhi - Own work , CC BY-SA 3.0,  最近在印尼文課本上看到這句俗諺: “Bagai makan buah simalakama”,直接翻譯就是「就像吃了 simalakama 果一樣」。意思是「無論怎麼選都不好」,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抉擇。 為什麼吃了 simalakama 果會進退兩難呢? 看文章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細胞如何卸下最後一件「外衣」(IVPM)?

圖片取自 Sugi et. al., 2023 . 在某本科普書裡面,作者問:花粉管中的精細胞有細胞膜嗎?精細胞與管細胞在花粉管中的空間分布為何? 然後,作者花了很長的篇幅來講別的事,卻完全沒有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於是我只好去查論文,看看到底花粉管裡的精核有沒有細胞膜。 看文章

炎炎夏日,植物怎麼知道自己該「長高」了?——破解植物白天感熱的秘密機制

  圖片作者:ChatGPT 植物會感熱,這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過去對植物感熱的研究,都是研究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可是,白天應該比較重要吧???畢竟白天比較熱啊! 最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植物白天感熱的機制~超複雜的!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