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植物的「免疫記憶」與動物的免疫訓練

  SAR。By YumeOmoi - Own work , CC BY-SA 4.0,  雖然植物沒有B細胞、T細胞,但是植物的「系統獲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免疫機制,最近居然有人發現,與動物的「訓練型免疫」(trained immunity)有相似之處呢! 超有趣的,來看看! 看付費文章

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環烯醚萜環化酶

  吐根。By LittleT889 - Own work, CC BY-SA 4.0,  聽過「環烯醚萜」嗎?用來抗瘧疾的奎寧 ,在它的合成路徑中,需要先合成環烯醚萜。也就是說,如果金雞納樹無法合成環烯醚萜,奎寧的合成就會有困難。 過去認為,環烯醚萜合成的中間產物 8-oxocitronellyl enol不需酵素,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喔! 看文章

長得高的植物就一定比較老嗎?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我們看到一棵高大的樹,直覺就會認為它一定年紀很大。這種直覺在森林裡往往是正確的,因為木本樹木每年透過形成層不斷加粗加高,高度與年齡確實相關。可是,如果換到草原上的多年生草本與小灌木,這個直覺還能用嗎?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針對這個說法,對植物做了研究~ 看文章

銀蓮花有紅、有藍也有白,只是為了吸引昆蟲嗎?

  圖片取自 網路 。 走在地中海區域春天的草地上,你可能會看到一片燦爛的銀蓮花。有紅、有藍、偶爾還能見到白色。這樣同一物種卻擁有多種花色的情形,科學家稱為花色多型性。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因為不同昆蟲喜歡不同顏色,植物為了吸引牠們而保持顏色的多樣性。但事實真有這麼簡單嗎? 看文章

RALF 與芸苔素內酯的對話,決定植物細胞壁如何拉長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植物生長時,細胞必須一邊把細胞壁拉長,一邊維持細胞壁的完整,否則細胞壁就可能破裂。如何可以順利生長又不會把細胞壁拉破,這背後需要嚴密的調控機制。從某個角度來說,大概可以說是植物的「生長痛」吧! 植物如何能做到把細胞壁拉長但是不扯破呢? 看文章  

大麥的基因拼圖揭開古老作物的馴化故事

  二列與六列大麥。By Xianmin Chang - Own work by Xianmin.Chang@orkney.uhi.ac.uk; changxianmin2002@yahoo.co.uk, Public Domain,  雖然目前直接吃大麥的人已經很少了,但是大麥還是人類最早栽培的穀物之一,對於人類文明的發源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考古證據發現,早在一萬多年前,肥沃月彎地區的人類就開始種植它。 但是關於大麥的馴化起源地,還是無法確定...直到現在。 看文章

當論文上的研究數據太漂亮時,有可能是假的!科學不是只看「漂亮的數據」

蘋果醋。By Veganbaking.net from USA - Apple Cider Vinegar, CC BY-SA 2.0,   2024 年,一篇期刊論文聲稱: 「每天喝一點蘋果醋,可以讓過重或肥胖的年輕人明顯瘦下來,血糖和血脂也會改善,還沒有副作用!」 但就在 2025 年,這篇文章被正式撤稿。為什麼會這樣? 看文章

白蟻的農田管理:會「除草」的昆蟲農夫

  圖片來源:ChatGPT 在熱帶地區,有一群白蟻靠著「種菇」過日子。牠們會在巢裡搭建一座座「真菌園」,讓共生的菇類 生長,然後把這些真菌當成食物來源。這種生活方式被稱為「昆蟲農業」,因為白蟻就像農夫一樣照料作物。 但是,農田總會有雜草,白蟻會除草嗎?如何除草? 看文章

植物界的黑心老闆:從詐騙到強迫勞動

  圖片取自 期刊 。 在植物與昆蟲的互動世界裡,花朵並不總是提供甜美的花蜜作為報酬。相反地,許多植物學會了欺騙,用盡各種「騙術」讓昆蟲替它們搬運花粉。最近,日本研究者望月晃發現蘿藦科植物( Vincetoxicum nakaianum )會模仿受傷螞蟻的氣味,吸引盜食性蠅類前來授粉。 看文章

人造光如何讓紅藻變成黑螺的美食

  圖片作者:ChatGPT 我們常聽到夜間人造光會干擾鳥類遷徙、昆蟲繁殖,卻比較少想到它也會對海洋發生影響。裝設在海邊的路燈、碼頭照明、度假村燈光,會在夜晚照亮潮間帶。這樣的光害,過去已知會影響小海龜能不能順利回到大海;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影響呢? 看付費文章

腋芽的角力:BRC1 與生長素外運的分枝控制密碼

  圖片取自 期刊 。 植物必須透過枝條數量與分布來獲取足夠的光能。分枝太多,可能造成能量的浪費;分枝太少,則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於是,植物演化出精巧的系統,決定哪些側芽該啟動、哪些應該休眠。 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並不只是單純的「生長素從頂芽往下流動」! 看文章

香菸讓口腔細菌偷偷搬家到腸子:吸菸與腸道菌的微妙關係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聽過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抱怨,戒菸讓病情惡化嗎?而克隆氏症(CD)患者卻發現吸菸會加重病情。 這種「同一個環境因子、不同疾病卻相反效果」的情況,長久以來是個未解之謎。為什麼呢? 看文章

細胞分裂素如何讓植物先變高再變胖?

圖片作者:ChatGPT  小時候唱《西風的話》,裡面有一句歌詞:「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 或許對動物來說是先變胖再變高,但是,如果我們觀察一棵小樹,會發現它是先往上長高,等到有了一定高度之後,才會開始往外長粗。 為什麼會先長高再長胖呢?最近發現與細胞分裂素有關! 看付費文章

C2 光合作用是什麼?介於 C3 與 C4 之間的演化中繼站

H. glutinosa。By Bryan Harry, NPS - http://www.fs.usda.gov/detail/elyunque/learning/nature-science/?cid=fsbdev3_042883, Public Domain, 最近中央研究院發表了一篇論文,透過置入六個外來的基因,在植物中建立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在他們的新聞稿中提到「C2 植物」,想必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吧! 我們在學習生物學與植物生理學的時候,通常都會學到C3、C4與CAM植物,但是從沒聽過C2植物,所以到底什麼是C2植物? 看文章  

植物媽媽如何把季節的訊號傳給種子?——離層酸、硝酸鹽與種子休眠的交會

  圖片作者:Gemini 在適當的時機發芽,對植物來說是關乎生死的重要課題;但是,正在發育的種子有媽媽保護,無法準確得知外界的氣候是否適合。也就是說,種子需要媽媽提供環境資訊,讓它知道現在是不是發芽的好時機。 植物如何做到這件事呢?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基因:LHP1! 看文章

大豆 feat 共生菌減碳新戰術:用「門神基因」換掉會漏 N₂O 的鄰居

  圖片作者:ChatGPT 我們都知道,大豆需要共生菌來「抓空氣裡的氮」,可是一到根瘤老化、殘體分解,就產生笑氣(N₂O)—它的暖化威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三百倍。 要降低笑氣的排放,有辦法嗎? 最近日本的研究團隊,發現只要懂得利用植物的免疫系統,就可以降低笑氣排放! 看文章

不用授粉也能產生種子?——Apomixis 技術的希望與陷阱

  蒲公英不授粉也能產生種子。由 夢の散歩 - 夢の散歩 , CC BY-SA 3.0,  Apomixis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不用授粉就可以直接產生種子。 自然界,原本有些植物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科學家們一直想讓農作物也獲取這樣的能力, 他們認為這樣一來,就可以縮短育種的時間了。 但是,這樣做真的有好處嗎? 看文章

【搞笑諾貝爾獎】媽媽吃什麼,寶寶就跟著嘗到什麼

  圖片取自《後宮甄嬛傳》。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在昨天(9/19)頒獎了,很可惜不像去年有植物類的獎項,不過有一個獎也算根植物扯上關係,就是媽媽吃大蒜,寶寶會喝到「蒜味乳汁」...結果寶寶更愛喝! 看文章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成為入侵者的植物,其實在家鄉都有跡可尋

  加拿大薊。由 Richard Bartz, Munich aka Makro Freak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2.5,  當我們談入侵植物時,總是把重點放在這些植物到新環境「長驅直入、攻城掠地」的故事。但很少人會追問:這些植物在它們的原生地過得怎麼樣?他們是否在家鄉就是「惡霸」? 這問題重要嗎?最近的研究發現:很重要! 看文章

熱帶雨林樹木如何散熱?──葉片在地適應的秘密

  北方絲櫟(Cardwellia sublimis)。By coenobita - https://www.inaturalist.org/photos/24860934, CC BY 4.0, 當太陽直射在葉片上的時候,如果你用手指輕輕撫過葉片,你會發現葉片有點熱。在白天,葉片因為吸收了強烈的太陽輻射,溫度往往比週圍的空氣高出好幾度,一不小心就會超過光合作用系統所能忍受的極限。那麼,植物要如何調適呢?能不能靠著調整自己葉片的特徵來「散熱」? 看文章

為什麼「單純有害」的光呼吸作用沒有被淘汰掉?

  圖片作者:ChatGPT 在學習植物生理學的時候,課本常常把光呼吸作用描述成一個「麻煩的副作用」──它消耗寶貴的能量(約佔光反應產生能量的三到四成),讓植物原本辛苦固定下來的 CO₂逃走(大約20%)。 如果光呼吸作用這麼糟,為什麼沒有被淘汰呢? 最近的研究成果,提醒我們光呼吸作用可能很重要! 看付費文章

把浪費變成資源:中研院團隊如何讓阿拉伯芥把光呼吸副產物轉換成脂肪

  圖片取自 Science 在植物細胞裡,乙醯輔酶A是許多代謝途徑的起點,包括脂肪酸合成、植物激素的生合成,甚至還會影響蛋白質乙醯化訊號。但問題是: 葉綠體內能供應的乙醯輔酶A相當有限。 最近,透過植入其他生物的基因,中研院研究團隊把「光呼吸的浪費」轉化成「脂肪的原料」! 看文章

30年的等待,只為看哪些樹木會死:長時期的演化研究,讓我們讀懂植物如何對抗氣候變遷

  窄葉楊。由 Stan Shebs , CC BY-SA 3.0,  在1991 年,有一群人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Ogden)的一片乾燥低地上,種下了 199 株年輕的楊樹。種這些樹不是為了造林,而是為了一場跨越三十年的觀察實驗:在逐漸暖化與乾旱的環境中,哪些樹能存活,哪些會被淘汰?而這些存活下來的樹,能告訴我們什麼? 看文章

是耐旱還是旱後復原重要?植物自帶的「預防性免疫」開關

  圖片取自 Nat. Commun . 過去大多數的研究在談到植物「耐旱」時,重點都是放在如何讓植物熬過沒/缺水的日子。但是,這些研究也發現,當他們將這些基因的表現強化,常常會讓植物在沒有乾旱的日子生長變慢,對農業生產來說反而不划算。 最近有研究團隊換一個方式思考,有了非常有趣的發現喔! 看文章

藍綠菌如何變成「共生體」?——從矽藻到貝氏布拉藻的固氮演化之路

  矽藻與藍綠菌的共生演化。圖片取自 Curr. Biol .  在生物學課程裡,常聽到葉綠體和粒線體的故事:古早古早,它們曾是自由生活的細菌,最後被細胞收編,變成胞器。可是,這種演化過程聽起來幾乎像神話一樣,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曾經發生。如果我們能找到「正在進行中的例子」,就可以證明胞器的確是這樣出現的。但是,能嗎? 答案是:能! 看文章

生長與否的拔河:PHYB、PIF4 與 FT2 如何決定白楊的生長命運

  圖片作者:ChatGPT 生活在高緯度或高海拔的樹木,每年都要面對嚴寒的冬季。它們不像一年生草本植物那樣,可以用死亡來「逃避」冬季的來臨,而是必須在合適的時機停止生長,形成冬芽,才能安全過冬。 於是就有了這個關鍵問題: 樹木怎麼知道該什麼時候停止生長、形成冬芽? 看文章

發光石蓮與發光矮牽牛:不同款,也不同師父

  圖片取自 期刊 2024年2月,第一株發光植物正式進行商業化販賣。 就在昨天,由中國南方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新的「發光植物」。而且,這次用的是石蓮。 一開始,我也覺得很厲害,轉殖石蓮? 不過仔細看了幾篇報導後發現其實差蠻多的... 看文章

Zeawheat是玉米與小麥的「混種」?有沒有搞錯?

  擷取自 食農粉專 。 當我看到某食農粉專宣稱日本的研究團隊做出了玉米與小麥的「混種」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 為什麼?因為雖然小麥和玉米都屬於禾本科,但卻分屬不同亞科。 於是我去找了論文來看...果然不是「混種」! 看文章

短跑冠軍戴上防毒面罩:科學家如何以分子版《魷魚遊戲》改造 Rubisco

Rubisco。由 英文維基百科的 ARP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公有領域,   在光合作用的世界裡,Rubisco每天負責把二氧化碳(CO₂)固定下來,變成植物能用的能量來源。沒有它,就沒有米飯、麵包,也沒有我們熟悉的森林與農田。 但Rubisco有兩大毛病,一個是慢,另一個是氧氣與二氧化碳傻傻分不清。 能不能讓它變更好呢?最近的研究發現:可以! 看文章

褐藻的性染色體演化:U/V 系統的古老故事

  裙帶菜。By CSIRO , CC BY 3.0,  生物的性別如何決定?在我們熟悉的哺乳類或鳥類中,性別通常由 XY(雄性)/XX(雌性) 或 ZW(雌性)/ZZ(雄性) 這種二倍體性染色體系統決定。 但在褐藻、苔蘚植物,性別的決定方式卻完全不同,而且相關的研究不多。 不過,最近有個研究,就是針對這些植物! 看付費文章

不只是養分:糖也是葉肉細胞與保衛細胞之間的「聯絡信使」

  葉片的縱切面。By Rowanosmer - Own work , CC BY-SA 4.0,  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光合作用需要氣體(CO2)、水、與陽光。在葉片上,保衛細胞控制著氣孔的開關,決定植物能吸收多少 CO₂ 來進行光合作用,同時也影響水分散失。 過去科學家們認為,CO₂是葉片與保衛細胞之間的聯絡信號,不過最近有了新發現! 看文章

當矽藻遇上雙循環:葉黃素的光保護祕密

顯微鏡下的矽藻。By Prof. Gordon T. Taylor , Stony Brook University - corp2365, NOAA Corps Collection, Public Domain,   矽藻(diatoms)這種超酷的生物,其實是海洋裡的主要初級生產者。根據維基百科,矽藻產生的氧氣,至少佔地球上所有產氧光合作用的20%! 有趣的是,矽藻也有「葉黃素循環」這種防曬機制,只是跟陸生植物的不太相同。 但是,最近卻有了新發現! 看文章

阿拉伯芥的細胞地圖:從一粒種子到整個生命週期的基因如何表現?

  圖片取自 Nature Plants 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植物學的明星物種,從光合作用到開花控制,許多核心知識都來自它。 最近,沙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建立了細胞轉錄體地圖,讓未來的植物科學研究如虎添翼! 看文章

番茄的免疫煞車:AntiSYS

  圖片 取自Cell期刊。 在植物防禦研究中,systemin 是一個傳奇的名字。它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植物內源性訊號肽,能在番茄受到昆蟲啃食或傷害時,啟動一連串防禦反應。 最近的研究發現,植物裡面竟然存在著systemin的煞車喔! 看文章

從英國的豌豆,看見全球糧食多樣性的危機

豌豆花。來自 Smartbyte ,自己的 作品  在英國,豌豆曾經是最古老的糧食之一。考古學家在青銅時代的遺址裡就發現過它們的痕跡。到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甚至有過「豌豆的黃金年代」。 曾幾何時,豌豆在英國淪為飼料,而且,過去累積的數千品系,現在田間僅剩不到百種。 但是,這不只是英國豌豆的問題。 看文章

巧克力的好滋味,都是菌菌的功勞

  可可豆。 巧克力人人愛,但是巧克力的滋味,需要微生物來發酵轉化喔!未發酵的可可豆會苦澀,良好的發酵則能產生花香、木質香、焦糖香。不過,可可豆發酵的微生物主要來自環境而非人工接種,因此不同地區的發酵結果也不同,造成有所謂的「精品可可」與「大宗可可」。 最近的研究,破解了這個秘密! 看文章

水稻開花的「遠端信箱」:Ghd7 基因的紅光調控祕密

  圖片作者:ChatGPT 在農業上,開花時間決定了作物能不能順利開花、結果。太晚開花會來不及結果、影響收穫,太早開花也一樣會影響產量。水稻的 Ghd7是開花時間最重要的抑制因子之一。在長日照狀況下,這個基因會讓水稻晚開花。 最近,日本的研究團隊想瞭解它的表現如何調節,結果出乎意料! 看文章

在野外,植物要懂得慢慢來才能走得更久

  圖片作者:ChatGPT 當我們想到植物的生存策略,往往會聯想到快速成長、搶先佔據陽光與養分。但對許多野生植物來說,最關鍵的生存智慧不見得是快。 一顆種子掉落在地上,如果發芽後遇到乾旱,幼苗就枯死了; 如果當地的氣候有明顯的乾濕季,那麼休眠就是有利的舉動。 看文章

喝咖啡配抗生素,小心細菌「鎖門」

  圖片作者:ChatGPT 在臺灣,有句廣告台詞讓人印象深刻—— 「喝咖啡又吃甜食,小心胃食道逆流!」 廣告的意思很簡單:兩種因素疊加,問題更嚴重。 最近,德國與瑞典的科學家發現了另一種「不良組合」—— 服用抗生素時喝咖啡,細菌可能變得更難殺。 看文章

雨林地面的暗黑追蹤術:巨麵包葉蔓綠絨如何找到大樹來攀爬

  By Forest & Kim Starr , CC BY 3.0,  在熱帶雨林裡,光線只剩下暗綠色的幽光。就在這片微光世界裡,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奇特的景象——無數細細的綠色莖蔓,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從四面八方朝著同一棵大樹的樹幹匯聚。 這些幼苗,是怎麼找到大樹來攀爬呢? 看文章

番薯基因體的祕密:從非洲田間到祖先追蹤

  由 peakpx.com - https://www.peakpx.com/622548/4-men-harvesting-red-sweet-potato-at-daytime, CC BY-SA 1.0,  老一輩的臺灣人對番薯有複雜的感情。一方面他們靠著番薯度過糧食不足的歲月,所以可以說,當年若沒有番薯可能就活不下去,但是另一方面又吃番薯吃到怕! 不過,番薯不僅對臺灣人重要,也是世界許多地區餐桌上的主食。最近美國的研究團隊,對非洲品系六倍體番薯做了定序~ 看文章

愛吃「醉」水果的猿猴:從森林撿果到人類釀酒的演化故事

  圖片作者:ChatGPT 你可能聽過猴子偷喝棕櫚酒的新聞,但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裡,黑猩猩、大猩猩等大型類人猿,早在我們人類釀酒之前,就已經會主動去找帶酒味的水果了。 研究團隊觀察到,許多猿猴有 「撿地果」的行為。這些果實通常都已過熟、發酵,或許這就是人類喝酒的起源! 看文章

植物也會「聽八卦」?──玉米的地下情報網

圖片作者:ChatGPT  你覺得植物會不會感應到鄰居發生了什麼事? 怎麼感應呢?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植物會釋放氣體告訴鄰居自己的狀態; 但是這個研究發現植物之間還有其他的聯絡方式喔! 看文章

氣候變遷之下咖啡癮者的救星是什麼?

大果咖啡。By DXLINH - Own work , CC BY-SA 3.0,   根據科學家預測,到了 2050 年,全球超過 60% 的現有咖啡產區將不再適合種植阿拉比卡。羅布斯塔雖然耐熱,但怕乾旱與某些病害,在極端氣候下同樣岌岌可危。 那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新種咖啡可以取代? 看文章

植物為什麼會在有肥料時對好菌壞菌一視同仁?

百脈根。By I, Suisetz , CC BY-SA 3.0,   想像一下,你開了一家餐廳,平常得依靠廚師每天早上去打魚,才能有新鮮的海產做菜。某天漁港送來了免費又源源不絕的海鮮,還包送到門口——這時候,你還會那麼認真檢查哪個廚師捕的魚比較多嗎? 對植物來說,在有肥料的時候,植物對於自己周圍的微生物會做什麼呢? 看付費文章

植物真的能「預測明天太陽在哪」?——來自多花錦葵的一場葉片追光實驗

  多花錦葵。By Meteorquake - Own work , CC BY 4.0,  你也許聽過「向日葵會跟著太陽轉」,但是向日葵其實不是唯一一個會跟著太陽轉的植物。 早在1986 年,有兩位以色列植物學者就發現一種名叫「多花錦葵」的植物,也會像雷達一樣,一整天都在追蹤太陽喔! 看文章

土芒果的身世之謎:從跟著荷蘭人渡海的柴檨,到臺灣芒果基因庫的祖先

  芒果。由 Michał Boym - This file comes from Polona Digital Library and is available under the URL: https://polona2.pl/item/flora-sinensis-frvctvs-floresqve-hvmillime-porrigens-leopoldo-ignatio-hungariae,Mjk1MTAxMg/38/, 公有領域,  「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裏纍纍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時佛國重如金。」這是曾任臺灣府臺灣縣知縣的孫元衡的詩。當時臺灣的芒果,應該主要是所謂的「土」芒果吧? 時至今日,臺灣芒果的種類之多、色彩之鮮豔、口味之豐富,走進市場時常令人眼花撩亂。但在這些繽紛果實的背後,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看文章

為什麼天氣變冷,植物就不開花了?——原來是離層酸這條壞狗擋路!

  圖片作者:ChatGPT 在適當的時機開花,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畢竟,開花就是傳宗接代,為了要讓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一定要挑對的時間,這樣才不會一番辛苦付諸東流。 多年來的研究發現,光照長短(光週期)、溫度變化都會對內部的「開花開關」發生影響。 最近的研究,就是想瞭解為什麼天冷植物就不開花了? 看文章

找回植物失落的微生物夥伴:從M基因到永續農業的全球藍圖

  圖片作者:ChatGPT 農業不僅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對地球的環境造成了改變。人類在選擇可食、可用部分較大較美味的品系時,卻不知這些新品系的植物,因為根系分泌物與野生種迥異,也同時在影響著土壤中的微生物。 當這些微生物離開了植物以後,農作物就變得更脆弱,需要更多肥料與農藥了。 要怎麼讓它們回到從前呢? 看文章

亂中求生:美國茶樹種原的混血歷史與未來育種挑戰

  龍井茶。 美國人也種茶,這或許會讓人有些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茶園不但歷史悠久、來源多元,還非常——混亂。最近一項針對美國茶樹基因與形態的研究揭示了這種「混亂」其實是一種「混血」,既是歷史遺產,也可能成為未來育種的潛力所在。 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