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作者:ChatGPT |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本書叫做《哥倫布大交換》?作者克羅斯比在書裡面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後,他們把自己的農作物(比如小麥和葡萄)帶到了新大陸,同時也把新大陸的農作物(像是辣椒、玉米和馬鈴薯)帶回了歐洲。聽起來像是一場文化和農業的大交流,但其實,這也是所謂的「生物同質化」現象的開始。
生物同質化指的是不同地方的生物群落因為人類的活動而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現象包括了把非本地物種引進新的地區,本地物種因為棲息地被破壞或氣候變化等因素而消失,以及人類改變自然環境的行為。當外來物種擴散到全球各地,而原生物種逐漸消失,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就會降低,生物群落之間的差異也會減少。這不僅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對生態系統的功能造成了重大影響。
想像一下,當人們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他們總會帶一些家鄉的東西,比如土特產或者農作物的種子。這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尤其常見。當人們帶著「埋骨他鄉」的決心,帶著「一卡皮箱」踏上旅途時,總會帶上一些家鄉的農作物種子。尤其是當某些作物具有特殊意義時,比如說為了聖餐所需的葡萄酒,那種作物肯定會被帶上船。
但是,這種帶來帶去的行為,使得地球上的每個角落都開始變得和其他地方越來越相似。這對生態來說並不是好事,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注意。
最近,一個歐洲的研究團隊用一個新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他們不再依賴過去的物種清單來判斷生物多樣性,因為這些清單往往限制了時間範圍,而且沒有記錄那些未被記錄的物種引入或絕種情況。他們使用了化石數據來研究。通過分析大洋洲15個地點的化石花粉記錄,這些科學家試圖量化島嶼植物群落隨時間的分類相似性,這讓他們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觀察植物相似性的趨勢和人類定居及活動的影響。
這個研究團隊特別關注的是南太平洋島嶼植物群落的同質化現象,這種現象始於人類抵達這些地區。他們的研究覆蓋了過去5000年的植被變化。結果顯示,這段時間內,這些島嶼上的植物群落變得越來越相似。當兩個島嶼在同一時間被人類定居,它們的植物群落相似度就會提高。而在人類活動較少的高海拔地區,植物群落的同質化程度就相對較低。
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生物同質化是當代問題,但其實人類對島嶼的殖民和隨後的活動可能是這個趨勢早期的主要驅動力。未來植物群落的相似性趨勢將取決於人類如何繼續改變生態系統,非本土物種引入的速度,以及物種滅絕和絕種的速度。
這項研究強調了將長期的古生態學記錄與現代生態學的觀察整合起來的重要性,以便我們能夠充分理解並有效管理現代
島嶼生態系統。科學家們提醒我們,生物同質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不同地區的物種組成越來越相似,這導致了整個地區間多樣性的下降。島嶼因其獨特的生物群落而特別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例如物種引入、棲地損失和氣候變化。對於遙遠的大洋洲來說,許多植物物種的狀況令人擔憂,而且因為只有約3%的物種得到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評估,所以問題的規模還不是很清楚。
想瞭解更多嗎?可以看完整版或直接看論文
參考文獻:
Strandberg, N.A., Steinbauer, M.J., Walentowitz, A. et al. Floristic homogenization of South Pacific islands commenced with human arrival. Nat Ecol Ev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306-3
參考文獻:
Strandberg, N.A., Steinbauer, M.J., Walentowitz, A. et al. Floristic homogenization of South Pacific islands commenced with human arrival. Nat Ecol Ev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306-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