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狩獵採集的族群吃什麼呢?應該是有什麼吃什麼吧?但是,有一種說法認為:狩獵採集族群的主食是肉類。
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狩獵採集族群可能不是以肉類為主食喔!
歐洲的研究團隊,為了想要瞭解狩獵採集族群到底是吃肉多還是吃素多,他們針對在摩洛哥塔法拉特(Taforalt)晚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進行了研究。塔法拉特居民生活於15,000至13,000年前。
研究團隊分析了當地的25顆牙齒與7個骨頭,分別來自17個人,其中有成人也有小孩。他們分析了鋅(δ66Zn)和鍶(87Sr/86Sr)同位素分析,以及碳(δ13C)、氮(δ15N)和硫(δ34S)同位素。
為什麼要分析這些同位素呢?
鋅同位素(δ66Zn)分析在生態學和古生態學研究中相對較新,它能夠顯示生物體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通常情況下,高營養級的捕食者會表現出較低的δ66Zn值。這是因為輕同位素(64Zn)比重同位素(66Zn)在生物體的代謝過程中更易於被利用和累積。換句話說,當食物在食物鏈中向上轉移時,輕的鋅同位素會更傾向於在捕食者體內累積,導致其體內鋅的同位素比率偏向較輕的值。塔法拉特的狩獵採集者其δ66Zn較高,意味著他們的飲食是以植物為主。
鍶同位素分析常用於研究古代人類和動物的遷徙行為。因為鍶同位素組成反映了當地地質的特徵,分析個體的鍶同位素比率可以顯示其可能生活的地理區域,或是其在一生中是否有遷移。
碳同位素比值能顯示古代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特別是區分C3與C4植物的消費。C3植物(如小麥和大麥)與C4植物(如玉米和高粱)在碳同位素比率上有顯著差異。
氮同位素分析用於評估蛋白質來源的豐富度和飲食中的營養級變化。通常,食肉者和食腐者的δ15N值會高於其食物來源,因此這種分析有助於了解古人類的飲食結構。這部分的分析顯示,他們的確有吃肉,但是並不是主食。
硫同位素比例可以提供有關海洋與陸地資源消費的信息。由於海洋與陸地生態系統在硫同位素組成上存在差異,這種分析有助於識別飲食中海洋食物的比例。一般來說,吃比較多海鮮的人的δ34S值通常會比較高。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人應該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另外,考古發現他們會把植物性食物磨粉後食用。
研究團隊還分析了嬰幼兒牙齒和骨骼的δ15N值,發現這些值低於成人,這意味著嬰幼兒的飲食中包括了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食物。此外,δ66Zn值的分析也支持了這一發現,嬰幼兒的δ66Zn值較低,這通常與植物性食物的攝入相關。
所以,我們的老祖宗並不是「肉食動物」,而是以植物食物為主的雜食動物。在遺址也發現了橡實、豆類、堅果等,進一步支持這個結論。
參考文獻:
Moubtahij, Z., McCormack, J., Bourgon, N. et al. Isotopic evidence of high reliance on plant food among Later Stone Age hunter-gatherers at Taforalt, Morocco. Nat Ecol Ev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4-02382-z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