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作者:ChatGPT |
身為光合自營生物,植物的發育當然會受到光的調節。近代生物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瞭解更多的生物機制,也讓我們可以更仔細地去觀察種種發育現象。
最近,由鄧興旺老師率領的團隊,以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為樣本,使用了五種不同的光照條件來研究光照對植物幼苗細胞命運的影響:
1. 持續黑暗(Dark):植物種子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生長。
2. 持續光照(Light):植物種子在持續的白光環境下生長。
3. 黑暗轉光照1小時(D2L1h):在黑暗條件下生長的植物被轉移到白光下1小時。
4. 黑暗轉光照6小時(D2L6h):在黑暗條件下生長的植物被轉移到白光下6小時。
5. 黑暗轉光照24小時(D2L24h):在黑暗條件下生長的植物被轉移到白光下24小時。
在持續黑暗條件下,氣孔細胞發育異常,密度較低,許多細胞仍保留在前體階段。相對於光照條件,黑暗條件下氣孔細胞的形成過程受到抑制。維管組織的分化也受到抑制,與持續光照條件相比有顯著差異。
在持續光照條件下,光照促進了保衛細胞(GCs)的發育,這與黑暗條件下氣孔細胞異常、密度低、許多仍保留為前體階段的情況形成了對比。維管組織的分化在持續光照條件下得到了促進。
當在黑暗條件下生長的阿拉伯芥幼苗轉移到白光下1小時、6小時、24小時後,植物的子葉會開始擴展並變成綠色,頂端鉤狀結構會開展,子葉開始發育。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變化,研究人員對這些處於不同光照條件下的阿拉伯芥幼苗進行了單細胞RNA序列分析(scRNA-seq)。這有助於解答細胞層面上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轉錄變化情形。
除了觀察光對於保衛細胞與維管束發育的影響,研究團隊也使用了四個PIFs的突變株,來觀察在缺少PIF時植物的發育。PIF是「光敏素互動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的簡稱,當初是以光敏素去進行雙雜交實驗(two-hybrid screening)找到的一群基因。許多是轉錄因子,負責調節特定基因的表達。
研究團隊觀察的PIF包括PIF1、PIF3、PIF4和PIF5,這些統稱為PIF四重奏。這些PIF轉錄因子是光形態發生中的核心負調節因子。缺少這些PIF家族成員的四重突變株(pifq)在黑暗中呈現出持續的光形態發育表型(就是有看到光的樣子)。研究中對黑暗下生長的pifq和野生型(WT)幼苗的地上組織進行了原生質體分離和單細胞RNA序列分析,以瞭解PIF在不同細胞類型中的調節作用。研究團隊發現,PIFs藉由直接影響特定細胞類型中許多目標基因的表達,決定了細胞的發育方向與特化過程,尤其是在氣孔發育與維管束組織的形成和功能化方面,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總而言之,研究團隊透過以不同光照條件以及缺少PIF的突變株,加上單細胞RNA序列分析,來詳細地觀察光對植物發育的影響。當然,本篇論文著重在初期的發育(幼苗),但已經提供了非常多寶貴的資訊。
參考文獻:
Han, X., Zhang, Y., Lou, Z. et al. Time series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atlases reveal cell fate differentiation driven by light in Arabidopsis seedlings. Nat. Plants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3-01544-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