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NAS |
種田,就是要跟各種各樣的生物搶吃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並不是只有草的問題而已,豆苗稀可能是因為蟲害造成豆苗長得不好。
當然,使用農藥(殺蟲劑)可以控制蟲害,讓作物的產量提升;可是隨著農藥的使用,許多蟲對農藥都發展了抗性。這時候,只好使用一些比較難讓蟲兒們發展出抗性的東西,如黏蟲板(sticky trap)。
但是黏蟲板會「玉石俱焚」--益蟲害蟲全部一起黏,這些益蟲也包括授粉者;這樣的狀況對作物的收穫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要怎麼辦呢?
荷蘭的研究團隊,從植物的腺毛(glandular hair)得到了靈感,想到:如果可以製作能產生夠小的顆粒的油滴,模仿腺毛把小蟲黏住,是不是就可以有效滅蟲?
他們試驗了幾種油,包括米糠油(rice germ oil)、亞麻籽油(linseed oil)和橄欖油(olive oil)。把這些油加上增稠劑、介面活性劑以及穩定劑。然後,他們把配好的溶液用農業用的噴霧器噴在培養皿以及活體植物上測試,看看這些配方哪些對於黏住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最有效。
結果發現,使用米糠油的配方最有效。他們發現,能產生1-1.4毫米大小顆粒的配方在45小時內對花薊馬的黏附效果最佳,其死亡率(60%)顯著高於對照組(未處理顆粒)。而且,這個配方並沒有對植物造成明顯的傷害。
不過,為了讓米糠油有足夠的黏性,研究團隊把米糠油在90°C下加熱11.5天,並通入壓縮空氣進行氧化。處理後的油會冷卻至室溫,然後再加入藻酸鈉(alginic acid sodium salt,增稠劑)、非離子分子介面活性劑F108以及交聯的藻酸鈣(CaCl2,穩定劑)。
這些物質在溶液中的濃度是:氧化的米糠油5%、增稠劑2%、介面活性劑0.25%、穩定劑1%,與總體積比為2:9。
這個配方儲存18個月後仍能保持黏性。米糠油是經濟實惠的原料,在工業上已被廣泛使用。此外,製備配方需要的氧化處理和研磨,都是常見的實驗室設備和技術,意味著這些步驟在工業生產中是可行的。或許可以考慮在進一步研究這些材料的生物分解性以及對其他昆蟲(如捕食蟎和授粉者)的潛在影響、確認可行後將之商品化,來消滅那些討厭的害蟲。
參考文獻:
PNAS. 2024. https://doi.org/10.1073/pnas.232156512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