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2020年快過完了,回顧過去這一年我們也刊登了不少有趣的科學新知,哪些最受到版友的青睞呢?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第十名:嫁接(grafting)成活的關鍵:β-1,4-葡聚醣酶(β-1,4-glucanases)
嫁接是農業上很常用的技術,不只用在同種上,也會用在異種上。到底成功的關鍵是什麼?這篇做了很多細緻的研究,發現修飾及重建細胞壁的酵素β-1,4-葡聚醣酶能否成功表現很重要。
第九名:大豆蛋白分解出來的雙肽(dipeptide)可降低記憶缺損
日本的研究發現,大豆蛋白分解所產生的雙肽 Tyr-Pro(酪胺酸-脯胺酸)不僅可以通過血腦障壁,在動物實驗中還被發現可以降低小鼠被β澱粉樣蛋白所引發的記憶受損症狀。
日本研究發現,在深水稻中才有功能的ACE1(ACCELERATOR OF INTERNODE ELONGATION 1 )會與吉貝素(GA,gibberellic acid)共同作用來使水稻的節間延長。
第七名:土壤(soil)的味道
土味來自於放線菌家族的鏈黴菌(Streptomyces)釋放出的土臭素(geosmin)和2-甲基異冰片醇(2-methylisoborneol,2-MIB),到底為什麼鏈黴菌要釋放出這些化合物呢?這篇研究告訴了我們答案。
第六名:低溫下的C4植物
C4植物在低溫下產量會低於C3植物,如何提高它的產量,讓它在溫帶區域也能有令人滿意的收穫呢?
第五名:植物如何對毛毛蟲的啃咬作出反應?
研究團隊發現大豆的「類受器激酶」(RLK,receptor-like kinase)與植物對毛毛蟲的啃咬產生反應有關。
紐約大學一項結合了基因分析、考古學與古氣候學的研究發現,發生在4,200年前的一次全球性重大降溫事件可能導致了新水稻品系的演化以及水稻向亞洲北部和南部的擴散。
第三名:添加「電纜細菌」(Desulfobulbaceae)可以降低水田的甲烷排放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但是水田的甲烷排放一直都是一個傷腦筋的問題。這篇研究發現,在水田中添加電纜細菌可以成功地降低甲烷排放。
第二名:缺氮的植物葉片會向根部傳信
氮是植物重要的養分之一,最近的研究發現,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的一個小分子肽賀爾蒙CEPDL2,在植物葉片缺氮的時候,會透過維管束(應該是篩管/韌皮部)送到根部,使根部開始表現高親和力氮運輸蛋白,達成提升氮吸收的目的。
第一名:多於12排的玉米是基改玉米(GMO corn)?假的啦!
這是一則流傳在網路上的謠言。但是基改玉米只是讓玉米變得不怕害蟲或是不怕除草劑,根本無法改變玉米的排數;決定玉米排數的基因與基改的基因無關。
看了一下這些文章的點閱率發現,第一名點閱率有兩萬多,遙遙領先其他九名。可見大家對生活相關知識還是更加地關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