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檞寄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槲寄生(mistletoe),又名桑寄生,是一種寄生植物。它的葉片可進行光合作用,但根部附著在植物上,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維生。國外聖誕節時會在門上懸掛槲寄生,傳統認為若一男一女同時經過槲寄生之下,他們要親吻。
2015年的研究發現,槲寄生的寄生生活讓它的粒線體(mitochondria)喪失了大部分的基因。槲寄生的粒線體基因只有66kb,比其他植物的要小了3.3倍。
這麼小的基因體,少了什麼呢?研究團隊發現,它幾乎失去了所有的電子傳遞鏈第一個蛋白質複合體(complex I,NADH dehydrogenase)的基因。
失去了這些基因意味著檞寄生不能進行細胞呼吸作用(cellular respiration)的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fer chain)。會不會這些基因其實被轉移到植物的細胞核裡呢?這是有可能的,畢竟槲寄生的基因體是人類的24倍。但是,三個不同的研究團隊進行的研究都發現,這些基因並沒有被轉移到細胞核,它們就是不見了。
少了電子傳遞鏈,槲寄生如何生活呢?有些證據發現槲寄生的醣解作用(glycolysis)活性較高,或許就像癌細胞一樣,槲寄生是依賴醣解作用維生;也有科學家認為,或許槲寄生的緩慢的生長速度讓它不需要這麼多ATP;也有科學家認為,槲寄生可能是直接從宿主偷ATP與糖過來,所以不需要粒線體來產生ATP。不管怎麼說,槲寄生的粒線體應該是不能產生ATP,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它如何維持自己的能量需求,是個非常有趣的課題。
參考文獻:
A bizzare mitogenome in a parasitic plant. Elizabeth Skippington, Todd J. Barkman, Danny W. Rice, Jeffrey D. Palm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l 2015, 112 (27) E3515-E3524; DOI: 10.1073/pnas.150449111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