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考古證據發現,稻米最早大約在九千年前在亞洲的長江流域馴化,馴化的品種為稉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然後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然後是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在此過程中,水稻演化並適應了不同的環境,但對這種傳播所涉及的路線、時間和環境因素知之甚少。
最近紐約大學一項結合了基因分析、考古學與古氣候學的研究發現,發生在4,200年前的一次全球性重大降溫事件可能導致了新水稻品系的演化以及水稻向亞洲北部和南部的擴散。
研究人員分析了1,400多個水稻的全基因組序列(包括亞洲水稻的兩個主要亞種-稉稻和秈稻,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的全基因組序列,並結合了地理、考古學和歷史氣候數據。
在馴化的頭4,000年,水稻的種植主要侷限於中國,而稉稻是種植的亞種。然後,4,200年前的全球降溫事件-也稱為4.2k事件,據認為造成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中國的文明崩潰-恰逢稉稻演化出溫帶和熱帶品系。溫帶品系分佈在中國北部、韓國和日本,而熱帶品系則傳播到東南亞。
全球降溫事件之後,熱帶稉稻繼續演化。考古證據與基因體的分析顯示,它可能是隨著於貿易網絡以及該地區商品和人民的流動,在大約在2,500年前到達東南亞的島嶼。
至於秈稻則在大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的恒河下游谷地後,大約在2,000年前從印度向中國傳播。
了解稻米的傳播和相關的環境壓力也可以幫助科學家開發新品系,以應對未來的環境挑戰,例如氣候變化和乾旱-可以幫助解決迫在眉睫的糧食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Rafal M. Gutaker, Simon C. Groen, Emily S. Bellis, Jae Y. Choi, Inês S. Pires, R. Kyle Bocinsky, Emma R. Slayton, Olivia Wilkins, Cristina C. Castillo, Sónia Negrão, M. Margarida Oliveira, Dorian Q. Fuller, Jade A. d’Alpoim Guedes, Jesse R. Lasky, Michael D. Purugganan. Genomic history and ecology of the geographic spread of rice. Nature Plants, 2020; 6 (5): 492 DOI: 10.1038/s41477-020-0659-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