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樂部落潘竹菊迪娜搗小米。 攝影:詹于諄 |
最近認識了兩位慈心的朋友,聊了許多關於植物的事,其中我覺得特別值得記錄下來的是潘竹菊迪娜的關於刺蔥的利用。
刺蔥(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又名紅刺蔥、食茱萸,是芸香科多年生落葉喬木,嫩枝有許多刺,所以又有「鳥不踏」的別名。我剛來花蓮的時候,也曾購入一株,還記得被扎得感覺。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刺蔥「主要分佈在臺灣北部、中部、東部的中、低海拔山區,尤其是在火燒森林後之新生地,常可發現野生的刺蔥。而原住民通常種植於住家旁的菜園,以方便取食嫩梢。」
根據慈心的朋友們轉述,卓樂部落的潘竹菊迪娜今年七十多歲了,她在幾年前將一株株刺蔥的小苗移植到田梗上,而且種得很密。
這樣種植,當然樹苗多少會出現徒長的現象。但是當樹苗開始長大了以後,另一位比較年輕(大約五六十歲吧)的迪娜,就想要幫這些刺蔥去頂芽。
去頂芽,一方面本來他們就是吃嫩芽的,另外一方面,農業單位也教導他們,這樣可以讓刺蔥有更多分枝,可以收穫更多的嫩芽。
沒想到潘竹菊迪娜不准他們採那些刺蔥。
這讓大家百思不解,不給採,難道要一直讓它們往上長嗎?這樣很快就採不到刺蔥嫩葉了。
於是就有人去進行溝通。沒想到潘竹菊迪娜很堅持,她甚至說,如果他們一定要採,她就要把那些樹苗通通弄死。
這下大家就只好不去採那些刺蔥了。但是大家還是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採呢?
沒想到過了幾年,這些刺蔥們長大了,形成了類似防風林的結構,讓那裡產生了不一樣的微氣候;而且,這些刺蔥們因為長得長長的沒有分枝,砍下來可以用來當作搗小米的杵。潘竹菊迪娜說,要用來搗小米的杵的木頭,不可以隨便找一棵樹來做,要是安全的樹種才行,而刺蔥就是最好的樹種之一。
這樣的資訊,連比較年輕的部落長老都不知道;在沒有文字的狀況下,如果不是有慈心的朋友們在地長期陪伴,恐怕再過一段時間,就沒人知道了。
刺蔥除了可以用來吃、可以用來做搗小米(不是做麻糬!)的杵,原住民們還會把豆類的植物種在刺蔥的旁邊,這樣等到豆子長大要爬藤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攀附在刺蔥上面,就不用搭豆架了。所以雖然「鳥不踏」,但是「豆會踏」呢。
小萊豆爬到刺蔥上。 攝影:詹于諄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