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理解生態系統如何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是重要的,因為從過去的經驗得知,我們對生態的理解往往不夠全面。從「食物鏈」到「食物網」,我們逐漸理解生態系統的複雜,但仍然遠遠不夠。
透過瞭解哪些因素促進或妨礙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系統並制定有效的保育策略。透過研究,我們能夠理解生物群落的穩定性與它們結構特性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全面地理解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機制。
最近的研究探討了實驗性植物-授粉者社群中物種的時間持續性與互動網絡結構之間的關聯。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基於結構主義的模型,透過對12個獨立社群進行六年的高解析度研究,確認了那些在實地擁有更持續性的授粉者物種,理論上能夠承受更廣泛的環境變化。
他們發現,植物-授粉者互動網絡的結構對物種的時間持久性有重要影響。網絡中物種的連接方式(例如,專家與通才物種的比例)和網絡的整體結構(例如,是否形成巢狀結構)決定了物種對環境變化的抵抗力。網絡結構穩定且多樣化的社區能夠更好地維持物種的時間持久性,因為它們提供了更多的緩衝和適應環境變化的機會。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社群中有許多專家授粉者(只對特定植物授粉,如某些蜂鳥),以及能夠適應多種植物的通才授粉者(可以授粉給多種不同植物的授粉者,如蜜蜂),這種多樣性可以在某些植物或授粉者因環境變化而減少時提供緩衝。此外,如果授粉者與植物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巢狀結構,即不同物種之間存在重疊的授粉關係,這樣的網絡更能抵抗物種單一消失對整體社群的衝擊。
更持續性的授粉者物種,通常是那些能夠適應多樣環境條件和食物來源的物種。這些物種在其所在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為它們的存在增加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使其更能夠應對環境變化和擾動。
如果一個社群中主要是專家授粉者,則該社群對特定植物和環境條件高度專化。這可能導致該社群對環境變化特別敏感,因為專家授粉者和其對應植物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極為緊密。如果這些特定植物因環境變化而減少或消失,專家授粉者可能無法適應其他植物,導致整個社群的穩定性受到威脅。
具體哪些物種屬於持續性物種,則需要依據各個研究地點的具體情況和數據來分析。例如,一些野生蜜蜂物種因其能夠授粉給多種植物而在許多生態系統中顯示出較高的持續性。它們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和食物來源,使生態系統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更具有彈性。
研究團隊發現,持續性社群不一定多樣性更高,但通常位於更大的棲息地塊中,並且具有獨特的專家和通才物種組合,形成了更為巢狀的結構。
所以,這個研究進一步的提醒了我們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網絡越複雜,穩定性就越高,也越能因應環境的變化。
參考文獻:
Domínguez-Garcia, V., Molina, F.P., Godoy, O. et al.Interaction network structure explains species’ temporal persistence in empirical plant–pollinator communities. Nat Ecol Ev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314-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