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期刊 |
大家現在對「微生物體」(microbiome)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不論是動植物,體表都有一群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保護我們、產生我們需要的養分。對植物來說,這些微生物的角色更加複雜,只要聽過「樹聯網」(wood wide web)的人,應該都能同意我的說法。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更進一步證明了微生物體對植物有多重要。
相信大家都知道葡萄酒與茶這些飲料有所謂的「風土條件」吧!不同地區生產的葡萄酒與茶,會有不同的風味。就拿我最愛的白茶來舉例,不同的產區喝起來味道也不相同。
有些人會說這是因為土壤中的礦物質的緣故,但是再以茶來舉例,同一個產區的茶,不同的季節也會有不同的風味。
所以,茶的風味應該不只是土壤中的礦物質吧?懷抱著這樣的想法,美國的研究團隊來到中國的武夷學院,從357種茶裡面挑選了17個茶樹品系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品系的茶胺酸(theanine)含量各不相同,包括肉桂(Rougui, RG)、大紅袍(Dahongpao, DHP)、福建水仙(FujianShuixian, FJSX)、白雞冠(Baijiguan, BJG)、中茶302(Zhongcha302, ZC302)、碧雲(Biyun, BY)、紫玫瑰(Zimeigui, ZMG)、安吉白茶(Anjibaicha, AJBC)、龍井43(Longjing43, LJ43)、佛手(Foshou, FS)、正和大白(Zhenghedabai, ZHDB)、堅柏黃(Jianbohuang, JBH)、南江1號(Nanjiang1, NJ1)、雲康10號(Yunkang10, YK10)、鐵觀音(Tieguanyin, TGY)、毛蟹(Maoxie, MX)和書茶早(Shuchazao, SCZ)。
研究團隊收集了春秋兩季的根與葉樣本,分析之後發現,秋季的樣本茶胺酸含量較高。由於茶胺酸是影響茶葉風味的重要因素,所以接著他們從高茶胺酸品系中挑選了肉桂、低茶胺酸品系中挑選了毛蟹做進一步的測試。
分析這兩個品系秋季的根部微生物體後發現,肉桂的微生物體多樣性高於毛蟹。其中叢毛單胞菌科(Comamonadaceae)、莖桿桿菌科(Caulobacteraceae)、伯克霍爾德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根瘤菌科(Rhizobiaceae)、Haliangiaceae 和亞硝化單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等,在肉桂根部比在毛蟹根部富集更多。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品種的根部都富集了與氮代謝相關的微生物,包括根瘤菌科、法蘭克科(Frankiaceae)、Beijerinckiaceae、紅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和緩生根瘤菌科(Bradyrhizobiaceae)。與毛蟹相比,肉桂根表現出較高的氮代謝相關微生物代表性。
有趣的是,雖然春季的時候茶胺酸會從根部運輸到葉片,但是春季時與氮代謝相關的微生物反而較少,反而是秋季時較多。而且,與氮代謝相關的微生物在肉桂裡也多過毛蟹。進一步的分析發現,肉桂裡面的銨吸收比毛蟹要高。
為了要確認銨吸收是否與茶胺酸累積有關,研究團隊分析了所有17品系的茶,發現銨吸收與茶胺酸累積成正相關,而硝酸根的吸收則呈現負相關。
接著,研究團隊從從RG根部分離的94種菌株中挑選出來21種不同的細菌菌株,涵蓋了12個微生物家族,來自兩個門: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有效地模擬了秋季RG根部觀察到的微生物社群結構,並將之稱為SynCom21。另外,他們也從94種可用的細菌中選出16種缺乏氮功能的細菌種,並將它們指定為SynCom16-N。
以這兩種來測試阿拉伯芥後發現,SynCom16-N無法有效促進根部生長。這意味著,SynCom21促進根部生長的能力可能與其氮功能有關。將SynCom21用在茶樹上發現,茶樹的銨吸收與茶胺酸合成都上升了。
總而言之,研究團隊透過研究不同茶樹品系的根部微生物體,發現了可以提升茶葉風味的微生物組合,對於瞭解茶的生理學以及相關的微生物體學,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訊。
參考文獻:
Xin et al., Root microbiota of tea plants regulate nitrogen homeostasis and theanine synthesis to influence tea quality, Current Biology (2024),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1.04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