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雖然說植物是很好的研究日照週期的材料,但絕大部分植物日照週期的研究都是著眼在「開花時間」,畢竟那非常明顯可見。而對於植物如何測量每日的日照長短,或者是否有其他機制測量日長,相關的研究就少得多了。
最近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基因PP2-A13(PHLOEM-PROTEIN2-A13),負責在短日照(或者正確的說法是長夜,8小時光照16小時黑夜)狀況下測量每天的日照長短。
這個基因是怎麼發現的?原來研究團隊一開始就想要瞭解,植物在短日照狀況(冬天)下如何維持健康、存活到春暖花開;所以他們以阿拉伯芥為模式,在短日照狀況下篩選表現量至少上升兩倍的基因。
最後他們找到這個PP2-A13,它在短日照下的黑暗週期開始後,表現量就會迅速上升,在四小時時達到高峰,然後再緩步下降。
為了要進一步瞭解這個基因對植物的影響,研究團隊找到了缺少PP2-A13的突變株。在短日照的狀況下,突變株的葉片在開花前就開始衰老,且無法維持其生物質量(biomass)。但是生長在常日照狀況下的突變株,卻只在營養期早期有葉片衰老的現象,且很快就消失了。
不只這樣,突變株在短日照狀況下其花莖型態、開花時間都有改變,且有7.7%的突變株無法順利開花結子。其他的突變株雖然能結出種子,但整體種子的產量都下降。
由於突變株的性狀有點像自體吞噬(autophagy)有障礙的突變株,所以作者進行了一些測試。測試的結果發現,突變株在黑暗終或缺氮狀況下的存活率與野生種相同,顯示突變株似乎與已知的自體吞噬突變不同;當研究團隊製作出同時缺少PP2-A13與ATG5或ATG7(自體吞噬基因)時,兩個雙突變株其生長的性狀比單突變株更嚴重,顯示PP2-A13可能與自體吞噬有關,但跟這兩個基因不在同一條路徑上。
到底這個基因在植物中表現的狀況如何呢?研究團隊將這個基因的啟動子(promoter)連結到兩個不同的報告者基因後發現,它在植物的各組織都有表現,在細胞中細胞核內與核外也都有。
為了要瞭解PP2-A13表現的動力學,研究團隊將它的啟動子連結到螢火蟲的冷光基因,結果發現就像先前看到的,在短日照下於黃昏後四小時表現快速地達到高峰,而光照會抑制它的表現。
到底它的受光抑制的表現是一種光敏素的反應,還是因為光合作用的關係呢?研究團隊將植物養在低於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紅光(5 mMm-2s-1)下,結果發現在如此低的紅光下,PP2-A13的表現類似於短日照狀況。而PP2-A13的表現也會被蔗糖或DCMU(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urea,光合作用的抑制劑)抑制。這些結果都顯示了PP2-A13的表現受到光合作用的影響。
由於蔗糖的產生受到澱粉的形成與分解的調節,而澱粉的形成與分解又受到生物時鐘與光週期的調節,所以研究團隊進一步觀察PP2-A13在不能合成澱粉的突變株與合成太多澱粉的突變株下的表現。結果發現,在短日照狀況下,PP2-A13的表現在兩種突變株的背景下都延遲了;但在長日照狀況下卻提前了,且出現兩個高峰,不過蔗糖可以抑制第一個高峰出現。這結果告訴我們,澱粉的合成,不論量多或量少,的確會影響PP2-A13的表現。
由於光週期可藉由控制澱粉的合成與分解來影響蔗糖的產量,研究團隊觀察植物內蔗糖的含量與PP2-A13表現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蔗糖的累積與PP2-A13的表現量成反比,而且光照週期中若日照短於12小時,黃昏後蔗糖的含量一定會降低,也就出現PP2-A13表現量升高的現象了。
所以,PP2-A13可能是透過測量細胞內的蔗糖含量(也有可能是澱粉?)來測量短日照狀況下的日照長短。在短日照下,如缺少這個基因,會嚴重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發育。
不知道其他植物是否有類似的基因?是否也有類似的功能?以阿拉伯芥為模式的好處是,所有的基因都已知且容易找到突變株,但阿拉伯芥一代只有兩個月,所以應該沒有越冬機制,這也使得究竟其他植物是否有類似基因這件事,不無疑問。
參考文獻:
Liu et al., 2021, Developmental Cell 56, 1–1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