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台灣現在到處都是精品咖啡店,在這樣的氛圍下來討論即溶咖啡(instant coffee)好像不是很政治正確?不過我喝咖啡真的是從即溶咖啡開始的。
大學時代熬夜K書,即溶咖啡是良伴。不像茶葉,泡完還要去丟茶渣,咖啡只需要從罐子裡舀個幾匙,加上熱水攪拌一番,再加入糖跟奶精,一杯咖啡就完成了。那時候不懂得品味,也不知道從咖啡豆沖泡出來的咖啡跟即溶咖啡泡出來的味道其實有天壤之別,只覺得味道也不錯、提神效果也令人滿意。
最近為了找資料開始細讀《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在〈咖啡〉這一章裡面提到「一九〇六年,瓜地馬拉一個名叫喬治‧華盛頓的比利時人研製出即溶咖啡(他不是第一個發明者)」,這就讓我好奇了,如果他不是第一個發明者,為什麼特別提到他?誰又是第一個發明即溶咖啡的人呢?
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原來即溶咖啡的第一個發明者是紐西蘭的David Strang。他在1890年發明了即溶咖啡。不過,類似的東西其實在南北戰爭時曾出現過,當時是把咖啡、糖、奶的混合物乾燥後製成,但因為奶裡面有脂肪,造成乾燥的產品其實並不好,口味也不佳,很快就被淘汰。這個失敗的作品到底是誰發明的,也沒有資料。因此,目前認定即溶咖啡的第一個發明者就是紐西蘭的David Strang。
那為什麼書裡面不提David Strang而要提喬治‧華盛頓呢?原來喬治‧華盛頓是第一個把即溶咖啡真正變成商品的人。他在1910年開設了G. Washington Coffee Refining Company,販售他做的即溶咖啡。當時的即溶咖啡可能是加熱蒸發製作的,據說並不好喝。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他的生意一飛衝天,美軍跟他簽約購買大量的即溶咖啡。即溶咖啡只要有熱水就可以泡,提供了方便省事的咖啡因來源。軍人很喜歡喝,甚至還把即溶咖啡暱稱為「一杯喬治」(cup of George)。
二次世界大戰時,一杯喬治一樣地受歡迎,不過這次他沒辦法做獨佔生意了--雀巢在1938年也發明了即溶咖啡,所以兩家公司分享軍方的合約。
我們現在熟悉的即溶咖啡(以冷凍乾燥的方式萃取),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出現的,因為戰爭促成了相關技術的研發,用來提煉青黴素等抗生素,也讓咖啡得以受益。
不過,雖然冷凍乾燥技術讓即溶咖啡的口味改進,但對許多人來說,喝即溶咖啡還是一種不入流的行為。我甚至有朋友說,即溶咖啡是用來招待敵人的。話雖然這麼說,但是全世界生產的咖啡豆有一半是用來生產即溶咖啡的,可見即溶咖啡還是有它的市場。
參考文獻:
Wikipedia. Instant Coffee, George Washington (inventor).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