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吃飯降血壓的時代來了?!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家都聽過高血壓(hypertension)吧!血壓為心臟跳動時肌肉收縮或舒張時的測量值;又分為收縮壓與舒張壓。收縮壓是血壓的最大值,舒張壓是血壓的最小值。大部分成年人在休息時的收縮壓在 100-130 毫米汞柱( mmHg),舒張壓是 60-80 毫米汞柱。若血壓持續超過 130/80 或 140/90 毫米汞柱(收縮壓/舒張壓),有可能是高血壓。高血壓是動脈血壓持續偏高的慢性疾病,一般沒有症狀,不過長期高血壓為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周邊動脈阻塞、視力受損、慢性腎臟病及失智症等病症的主要危險因子。

高血壓可以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其中有 90-95% 為原發性高血壓,意即肇因於生活型態或遺傳因素。會增加風險的生活型態為飲食含有過量食鹽、超重、吸菸及喝酒,剩下的 5-10% 是繼發性高血壓,肇因於其他病症如慢性腎臟病、腎動脈狹窄、內分泌疾病或是使用避孕藥。

降低血壓和致命併發症的風險在於改變生活型態與藥物控制。其中一類藥物為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其作用機制為抑制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主要位於肺部微血管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藉由將血管收縮素I(angiotensin I)轉化為血管收縮素II(angiotensin II)來控制血管的收縮以調節血壓。目前治療高血壓的療法也包括了使用ACE的抑制劑,但有些抑制劑有副作用,包括:乾咳、頭痛、皮疹以及腎功能損害等。

相對的,一些天然的ACE抑制劑的副作用可能較小。但這些天然的ACE抑制劑卻面臨了另一個問題是:它們通常在天然來源裡的濃度並不高,因此要藉由攝食食物(如牛奶、蛋、魚、肉或植物)來獲取它們的這種作法也不實際。至於純化萃取呢?由於純化萃取的步驟複雜,因此成本也相當高。

不過,最近中國科學院將九個可使血管舒張的多肽以轉殖的方式置入稻米中(彼此間以精胺酸arginine和穀胺醯胺glutamine隔開),讓它們在稻米中表現。接著他們將米粒中的蛋白質萃取出來餵食高血壓大鼠。大鼠在餵食後兩小時,血壓就降下來了;以轉殖米磨成米粉來餵食高血壓大鼠五週後,大鼠的血壓也下降了,而且這個效果在停止餵食後一週仍維持著。

當然,讀者可能會說,那換算到人的話,會不會我們一天要吃很多飯才能降血壓?根據研究團隊的計算,一個七十公斤(一百五十磅)的成人,每天只要吃半茶匙(這裡原文說rice,不清楚是否是煮好的或是未煮的,不過未煮的米半茶匙煮熟了其實也不多),應該就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了。而這個轉進去的多肽在攝氏一百度下煮十分鐘也完全沒有什麼問題,表示我們可以透過吃米飯來降血壓喔!

或許未來我們可以像「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裡的歌說的:Just a spoonful of sugar (rice) makes the medicine go down~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高血壓

Dandan Qian, Bin Qiu, Nan Zhou, Fumio Takaiwa, Weidong Yong, Le Qing Qu. Hypotensiv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Rice Seed Accumulating Multipl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 DOI: 10.1021/acs.jafc.0c0195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怎麼辦到的?變形藤(Boquila trifoliolata)模仿塑膠植物

  左:原來的葉片。右:模仿的葉片。圖片來源: 期刊 之前我們提到過一種奇妙的植物「變形藤」( Boquila trifoliolata ),它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在2014年就被發現它 為了減少自己被吃 ,發展出奇妙的變形能力:爬到誰身上就長得像誰。 後來在2021年 發現 ,它不只是形狀學得像,連人家身上一大半的細菌都搬過來了。這就奇妙了。 為什麼「變形藤」能夠學得這麼像呢?是寄主植物釋放了揮發性化合物?還是寄主植物跟它進行了基因的交換?還是它真的能「看」? 研究團隊這次用了塑膠植物給它模仿。塑膠植物沒有基因、也不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這樣就可以排除前兩個因素了。 結果「變形藤」還是學得維妙維肖,而且,一個月以後,它還學得更像。 難道它真的會「看」嗎?只能說這棵藤本植物真是太奇妙了。 參考文獻: White J, Yamashita F. Boquila trifoliolata mimics leaves of an artificial plastic host plant. Plant Signal Behav. 2022 Dec 31;17(1):1977530. doi: 10.1080/15592324.2021.1977530. Epub 2021 Sep 21. PMID: 34545774; PMCID: PMC8903786.

植物界的變色龍Boquila trifoliolata如何模仿?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信不信植物界也有變色龍?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的藤本植物 Boquila trifoliolata 在攀爬到其他樹上時,葉片的形狀會從原本的長鈍橢圓形三出複葉改變為宿主植物的形狀;甚至當它從一種植物攀爬到另一種植物時,葉片的型態也會跟著改變。 過去的研究發現, Boquila trifoliolata 之所以做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因為 可以讓它避免被吃 。但是到底「變色龍藤」是怎麼「看」到它攀爬上去的植物長什麼樣子呢? 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的研究發現,「變色龍藤」可能是從「宿主」的菌群(microbiota)得到資料。研究團隊收集了「變色龍藤」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以及「宿主」的菌群(RS)。結果發現,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只有共享了79個獨特的OTU(操作分類單元,可能代表細菌的屬或種),但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卻共享了255個獨特的OTU!更有趣的是,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間也只共享了33個OTU。 這個結果顯示了,「變色龍藤」能模仿「宿主」的型態,與它們之間共享的菌群高度相關。但是究竟「變色龍藤」是如何從這些菌群得到資料?這就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了。 參考文獻: Gianoli, E., González-Teuber, M., Vilo, C. et al. Endo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leaf mimicry in the vine Boquila trifoliolata. Sci Rep 11, 2267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2229-8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蕃薯( Ipomoea batatas )從臺灣人的主食、轉變為副食、又轉變為飼料,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再度躍上餐桌,成為美食,可有人關心過,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 圖片來源: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中間的TN57與TN66,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Nancy hall)雜交育成。它黃皮黃肉,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口感鬆軟,適合烤、煮食或製作薯條。主要產地在雲林、台南、高雄。適合在四~十月間種植。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 至於台農66號呢,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在臺灣,幾乎全年皆可栽種,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 最右邊的台農73號,就是現在所謂的「芋仔蕃薯」啦!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x清水紫心(♀)雜交後,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C17,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由於肉色為深紫色,所以得到「芋仔蕃薯」的暱稱。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具抗氧化功用。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而且莖葉不易倒伏,方便農民採收喔!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如蕃薯餅、蜜蕃薯、蕃薯酥,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 參考文獻: 蔡承豪、楊韻平。2004。臺灣蕃薯文化誌。貓頭鷹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 甘藷主題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