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植物需要的光,主要在紅光跟藍光區;所以,植物的「眼睛」,也就是光受器(photoreceptors),當然要負責監控這兩個波段的光是否存在?夠不夠進行光合作用?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所以光敏素負責看到紅光跟藍光嗎?
讓我們來看一下光敏素的吸收光譜(absorbance spectrum):
看到上圖大家一定覺得有點怪。不是說要看光敏素的吸收光譜嗎?怎麼會有兩條線?
原來光敏素有兩種構形(conformation),一種是活化態的Pfr,另一種是不具有活性(這部分還有一點點爭議)的Pr。Pfr跟Pr可以互相轉換,所以只能都放在圖上面。
不過,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不管是Pfr還是Pr,它們的吸收光譜好像都集中在紅光區?
是的。因為紅光跟藍光對於植物生理的影響,除了光合作用以外,還有其他的部分;所以植物把感應紅光的責任交給了光敏素,而感應藍光的部分則交給了隱花色素(cryptochrome)與向光素(phototropin)。
而且光敏素除了要感應紅光之外,還要同時感應遠紅光(far-red light,波長為730nm左右)。為什麼也要感應遠紅光呢?因為當植物被光線照射的時候,為了進行光合作用,一定會把紅光跟藍光拿走;於是穿過植物的光,它的紅光跟藍光就大大減少了。
這樣的光,因為紅光與藍光不足,當然不適合植物使用;如若今天有一顆種子剛好在大樹下萌發了,它所接收到的光就會是這樣的。這時候,它要怎麼得知自己目前的狀況,並設法脫離呢?
答案就是:光敏素。因為葉綠素a與葉綠素b不會吸收遠紅光(請回憶一下前一篇文章),而植物的光敏素可以感應紅光或遠紅光。說「或」是因為Pr主要感應紅光,Pfr主要感應遠紅光。
我們前面提到,Pfr是具有活性的光敏素。重點來了,當它感應到遠紅光以後,就會轉變成Pr(沒有活性)的光敏素。而Pr感應到紅光以後,就會變成具有活性的Pfr。
看到了嗎?因為光敏素感應到紅光以後會活化成為Pfr,接著就會啟動非常非常多的生化途徑;若Pfr感應到遠紅光則會變成沒有活性的Pr,接著剛才啟動的非常非常多的生化途徑,就會因為光敏素總司令不見了,所以就不再啟動。當然,已經傳出去的命令是不會被取消的;所以我們會看到,把黑暗中萌發的豆芽(專業的說法叫做「白化苗」etiolated seedlings)拿出來照個五分鐘的光,就足以讓豆芽那黃色的本葉變成淡綠色,就是這個原因。
而在大樹下的幼苗,因為透過大樹的光線是紅光少、遠紅光多的,於是體內大部分的光敏素就一直停留在沒有活性的Pr構形,然後幼苗就會開始「長長長長長長長」,一面長一面繼續利用它的光敏素感應,直到找到對的光為止。
從某個角度看來可以這樣說:植物用光敏素做為偵測工具,而這個偵測工具是拿遠紅光來做為「參考」光,經由比對收到的光裡面有多少紅光,再拿來跟收到的遠紅光相比(也就是收到光以後多少光敏素轉成Pfr vs. 多少光敏素轉成Pr),以了解這個光的品質好不好。至於說為何光敏素要拿遠紅光來做為「參考」光,而不拿其他葉綠素a與b也不吸收的光(如黃光或綠光)呢?這是個好問題,筆者只能猜測,可能是因為光敏素裡面主要感光的分子phytochromobilin構造上的限制吧!至於真實的原因,我想這是數(十)億年演化的結果,大約也沒有什麼道理好說囉!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所以光敏素負責看到紅光跟藍光嗎?
讓我們來看一下光敏素的吸收光譜(absorbance spectrum):
光敏素的吸收光譜。圖片來源:wiki |
原來光敏素有兩種構形(conformation),一種是活化態的Pfr,另一種是不具有活性(這部分還有一點點爭議)的Pr。Pfr跟Pr可以互相轉換,所以只能都放在圖上面。
不過,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不管是Pfr還是Pr,它們的吸收光譜好像都集中在紅光區?
是的。因為紅光跟藍光對於植物生理的影響,除了光合作用以外,還有其他的部分;所以植物把感應紅光的責任交給了光敏素,而感應藍光的部分則交給了隱花色素(cryptochrome)與向光素(phototropin)。
而且光敏素除了要感應紅光之外,還要同時感應遠紅光(far-red light,波長為730nm左右)。為什麼也要感應遠紅光呢?因為當植物被光線照射的時候,為了進行光合作用,一定會把紅光跟藍光拿走;於是穿過植物的光,它的紅光跟藍光就大大減少了。
這樣的光,因為紅光與藍光不足,當然不適合植物使用;如若今天有一顆種子剛好在大樹下萌發了,它所接收到的光就會是這樣的。這時候,它要怎麼得知自己目前的狀況,並設法脫離呢?
答案就是:光敏素。因為葉綠素a與葉綠素b不會吸收遠紅光(請回憶一下前一篇文章),而植物的光敏素可以感應紅光或遠紅光。說「或」是因為Pr主要感應紅光,Pfr主要感應遠紅光。
我們前面提到,Pfr是具有活性的光敏素。重點來了,當它感應到遠紅光以後,就會轉變成Pr(沒有活性)的光敏素。而Pr感應到紅光以後,就會變成具有活性的Pfr。
看到了嗎?因為光敏素感應到紅光以後會活化成為Pfr,接著就會啟動非常非常多的生化途徑;若Pfr感應到遠紅光則會變成沒有活性的Pr,接著剛才啟動的非常非常多的生化途徑,就會因為光敏素總司令不見了,所以就不再啟動。當然,已經傳出去的命令是不會被取消的;所以我們會看到,把黑暗中萌發的豆芽(專業的說法叫做「白化苗」etiolated seedlings)拿出來照個五分鐘的光,就足以讓豆芽那黃色的本葉變成淡綠色,就是這個原因。
而在大樹下的幼苗,因為透過大樹的光線是紅光少、遠紅光多的,於是體內大部分的光敏素就一直停留在沒有活性的Pr構形,然後幼苗就會開始「長長長長長長長」,一面長一面繼續利用它的光敏素感應,直到找到對的光為止。
從某個角度看來可以這樣說:植物用光敏素做為偵測工具,而這個偵測工具是拿遠紅光來做為「參考」光,經由比對收到的光裡面有多少紅光,再拿來跟收到的遠紅光相比(也就是收到光以後多少光敏素轉成Pfr vs. 多少光敏素轉成Pr),以了解這個光的品質好不好。至於說為何光敏素要拿遠紅光來做為「參考」光,而不拿其他葉綠素a與b也不吸收的光(如黃光或綠光)呢?這是個好問題,筆者只能猜測,可能是因為光敏素裡面主要感光的分子phytochromobilin構造上的限制吧!至於真實的原因,我想這是數(十)億年演化的結果,大約也沒有什麼道理好說囉!
所以光敏植物在夜晚接收到黄光和绿光也可以正常开花?那么在夜晚接收黄光和绿光的植物开出的花的品质,颜色,大小是否会被这两个区间的光所影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