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小時候在家,媽媽很常做炒高麗菜。用蔥爆香或是加一點豬油渣來拌炒,是餐桌上常見的料理。但是比起空心菜(甕菜)、芹菜、韭菜等味道濃烈的菜,炒高麗菜味道可能真的太平凡了,所以沒有太多印象。
等畢業到了加州才發現,原來美國的高麗菜與台灣的是不同品系。美國的高麗菜呈圓球型,裡面的葉子很多都還是綠的;台灣的高麗菜呈橢圓球型,裡面的葉子是淺黃色。美國人其實不常吃煮熟的高麗菜,他們多半都是洗乾淨了做生菜沙拉吃。印象中美國人似乎不大喜歡味道濃烈的蔬菜,不只是高麗菜淡而無味,他們的萵苣、茄子、胡蘿蔔味道都比台灣的淡得多了。其實台灣還有味道更好的「高山高麗菜」:尖頭型的高山高麗菜,滋味比橢圓球型的平地高麗菜更好,但在高山上種植高麗菜會造成水土保持不良、導致土石流,所以還是吃平地高麗菜對環境比較友善。
學名為甘藍的「高麗菜」,又名捲心菜、洋白菜、圓白菜、球白菜、大頭菜、蓮花菜、疙瘩白,古名俄羅斯菘 ,不論在東亞或是在歐美,都是很常見的蔬菜。原產於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的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從羅馬時代就是很受歡迎的蔬菜。不過當時的甘藍並沒有捲心品種,而是長得有點像小白菜的樣子。歐洲人馴化了甘藍後,發現甘藍很容易出現不同的變異,便開始育種產生了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甘藍(也就是俗稱的「高麗菜」)、球芽甘藍等變種。結球甘藍大約在十三世紀時出現,十六世紀時傳入北美洲與中國大陸 ,再輾轉傳入台灣。結球甘藍在台灣最早的紀錄可能是康熙、乾隆年間出版的《台灣府志》,裡面把它稱為「番芥藍」。最近有一篇關於結球萵苣(或稱為捲心)的研究,發現結球萵苣是因為LsKN1這個基因遭到一個類CACTA轉位子(CACTA-like transposon)的插入,使它以不完整的形式高度表現後,轉而去抑制另一個基因LsAS1的啟動子,造成LsAS1基因不表現,產生了結球的性狀 ,不知道高麗菜是否也是類似的機制呢?
既然它最早被稱為「番芥藍」,又怎麼會變成「高麗菜」呢?這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說,到了日治時代日本人又引進了另外一種結球甘藍,希望大家多種多吃,所以就找了會吃它的韓國人(當時稱為高麗人)來打廣告,讓大家看到吃這種菜的高麗人都長得很壯,吸引大家吃它。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被稱為高麗菜了 。第二種說法則是說,因為當初結球甘藍是荷蘭人引進的,而荷蘭人稱它為「kool」,念起來有點像台語的「高麗」,所以就轉音成為「高麗菜」了 。其實也有人把「高麗菜」給轉音成為「玻璃菜」的,不知道大家聽過嗎?
結球甘藍不但可以當生菜跟煮熟了吃,還可以當藥。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就提到甘藍「久食益心力,治人多睡」,而在1950年時加內特·切尼更發現生甘藍汁有抗潰瘍的能力,而且可能還能用來治癒胃潰瘍。後來的研究發現,這抗潰瘍的能力來自於其中的S-甲基甲硫胺酸,由於切尼當時在發現生甘藍汁具有抗潰瘍能力時,為這個成分取了一個「維生素U」的名稱,所以後來發現是S-甲基甲硫胺酸後,S-甲基甲硫胺酸就被稱為「維生素U」了 。所以如果買胃藥的時候看到有「維生素U」或「維他命U」可不要害怕喔!
如果你以為結球甘藍具有抗潰瘍能力已經很厲害,那你可能對它的能耐所知有限喔!在大航海時代時,長途航行無法攜帶新鮮蔬菜水果造成的壞血病,使得許多船員都因為壞血病而死亡;但唯有英國的庫克船長,卻因為總是在船上帶著醃製的結球甘藍,由於結球甘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每一百公克含有每日攝取量的百分之六十),所以他的船員們都不會有壞血病的問題。甚至在他1768年的第一次航行,路上遇到暴風雨造成船員受傷時,還曾使用結球甘藍來治療傷口呢 !
除了庫克船長,據說西元三世紀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據說也是結球甘藍的粉絲。他在西元284年即位,到西元305年(55歲)退休。他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自任東羅馬帝國的主皇帝(稱為奧古斯都)。在他退休後,羅馬帝國陷入混亂,曾有人勸他出山重掌大權,但他不願意。據說他的回答是:「如果您能向皇帝展示我親手種植的甘藍菜,他絕對不敢建議我用永不滿足的貪婪來代替這個地方的和平與幸福。」但是查證後發現,其實他說的是:「如果您能向皇帝展示我親手種植的蔬菜,他絕對不會認為(重掌大權)是一種誘惑。」 之所以會翻譯成結球甘藍,只是因為拉丁文的olera常被翻譯成英文的cabbage而已,但結球甘藍直到十三世紀才出現在歐洲,所以戴克里先種的菜,就算是甘藍,也是不結球的品種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