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drocnide moroides(類桑刺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在澳洲昆士蘭省的許多步道入口,常可看到「小心刺樹」(Beware of stinging tree)的標誌。原因無他,因為東澳是六種火麻樹屬(Dendrocnide)植物的原生地。在這六種火麻樹屬植物中,最為聲名狼籍的首推巨大刺樹(giant stinging tree,Dendrocnide excelsa)與類桑刺樹(mulberry-like stinging tree,Dendrocnide moroides)。
這些樹的葉片表面有許多刺毛,一旦接觸後,刺毛斷裂,裡面儲存的毒液就注入皮膚,給人一種「肉被釘子扎了」的感受。在台灣,與它們同屬蕁麻科的「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 Sieb. & Zucc.)據說摸了以後可以痛上個幾小時到半天,但這些澳洲刺樹們曾有讓人痛到住進加護病房36小時,且使用嗎啡來止痛也無效的紀錄,所以也就難怪在當地的步道入口會有警告標示了。
過去對於到底這類的樹為什麼會導致這麼大的痛苦有許多假說,包括毒液中可能有組織胺、乙醯膽鹼、5-羥色胺、甲酸和其它低分子量有機酸,但是當科學家將毒液拿去透析,不含上述這些物質的毒液還是可以引發相同的反應,而將上述物質再重新加回去、或是單純注入上述物質,也不能改變痛的本質或引發類似的痛覺反應。這意味著毒液中有更大分子的物質(可能為神經毒素)能引發這些反應。
因此,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想要瞭解,到底在這些火麻樹屬植物中(尤其是巨大刺樹與類桑刺樹)的毒素是什麼。他們取得了植物的毒液,以高效液相層析(HPLC)將毒液中的不同成分分開後,找出可以引發刺痛的成分後再以質譜儀(MS)分析,發現了一個大約四千道爾吞(kDa)的小分子。
接著他們將刺樹的轉錄體(transcriptome)進行分析,找到了一個可以轉譯出36個胺基酸大小的基因。這個多肽(被以古比語[Gubbi]命名為gympietides,因為這類的樹在古比語中稱為gympie-gympie)有不少的雙硫鍵。以人工合成的這個多肽,也能引發相同的效果:給老鼠的手掌注射大約0.1-1.2 pmol的多肽,老鼠會開始出現經典的痛覺反應(舔、咬、晃動或舉起手掌),並持續約一小時。
後續的分析發現,這個多肽能有效活化小鼠感覺神經元並延遲電壓門控鈉通道的失活,而其立體結構與蜘蛛和蝸牛毒素類似,都有一個抑制性胱氨酸結基序(inhibitory cystine knot motif)。研究團隊對這個發現覺得很有意思,畢竟植物的毒素竟然與動物的毒素共用類似的機制,這是否為一種趨同演化呢?
參考文獻:
Science Advances 16 Sep 2020:
Vol. 6, no. 38, eabb8828
DOI: 10.1126/sciadv.abb882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