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九子。圖片來源:網路 |
俗話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雖然在這句俗話中提到的龍的九子似乎都比不上它們的爸爸,但是在真實的世界,雜交後代可是常常會勝過雙親的。這個現象被稱為「異質優勢」(heterosis)。
異質優勢,又稱雜交優勢,指的是雜交後代(雜交種)展現出比其父母親更優異的特性。在作物中,這通常意味著更高的產量、更強的抗病性,以及對惡劣生長條件的更好耐受性。
面對全球人口的增長和氣候的變化,提高作物產量對糧食安全非常重要。利用異質優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手段,因為雜交作物通常比傳統品種表現得更好。
雖然在某些作物(如玉米)中,異質優勢已被廣泛研究,但在自花授粉作物如小麥和大麥中則更具挑戰性。這些作物自然地自我授粉,使得創造雜交種更加困難。為什麼呢?因為在自交作物中創造雜交種通常涉及複雜的育種技術,如此一來成本會大幅提高。
科學家提出了三種理論來解釋異質優勢,這些理論集中於雜交種中不同的遺傳組合如何導致優異特性。它們分別是:
1. 支配假說(Dominance Hypothesis):由 Davenport 在 1908 年提出,這個假說認為不良的隱性等位基因被良好的顯性等位基因所掩蓋或補償。這包括顯性等位基因處於排斥連鎖相位的基因位點對,這模仿了超支配現象。支配假說預測,通過重組打破連鎖,可以消除不良的隱性等位基因,從而發展出表現類似於雜交種的自交系品種。
2. 超支配假說(Overdominance Hypothesis):由 East 和 Shull 在 1908 年獨立提出,該假說認為異質合子的基因位點本身就優於兩種同質合子狀態,這是由於非加成的位點內等位基因效應所致。
3. 上位性假說(Epistasis Hypothesis):由 Jinks 和 Jones 在 1958 年提出,這個假說提出多個基因位點間的複雜非加成交互作用產生異質優勢。
這些理論對於理解作物中的雜交優勢非常重要。實證研究支持這三種假說對於異質優勢雜交種整體表現的貢獻,認為這三種假說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貢獻。
近年來在遺傳學的進步有助於識別與異質優勢相關的特定基因,從而導致更有針對性的育種策略。
隨著新的基因工程工具的出現,科學家現在可以直接修改作物的基因組,以創造所需特性。這包括結合來自不同親本植物的基因,以產生具有增強特性的雜交種。這種方法有潛力使雜交育種更加高效,並適用於更廣泛的作物範圍。
在異質優勢和基因工程的研究與開發中,持續的進展有望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和抗逆性,這對滿足未來的糧食需求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The Plant Journal (2023). Heterosis in crop improvement. doi: 10.1111/tpj.1648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