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長RNA(lsiRNA)對抗水稻疾病的新發現

 

得了稻熱病的水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小長RNA對抗水稻疾病的新發現 水稻,作為全球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長對於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然而,水稻經常遭受各種疾病的侵害,例如稻熱病,這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挑戰。近期,一項新的科學研究揭示了水稻中一種特殊的小長RNA(lsiRNA76113)如何影響水稻的疾病抵抗力。

什麼是小長RNA?
lsiRNA(long small interfering RNA)是一種長度較長的小干擾RNA。傳統上,小干擾RNA(siRNA)是一類存在於生物體中的短雙股RNA分子,長度大約在20到25個核苷酸之間。它們在RNA干擾(RNAi)過程中發揮作用,這是一種細胞內的基因沉默機制,用於降解特定的信使RNA(mRNA)以控制基因的表達。

相比之下,lsiRNA通常指的是比標準siRNA更長的小干擾RNA。雖然具體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但lsiRNA通常指那些長度為25-40個核苷酸的小分子RNA。這些較長的RNA分子在植物和其他生物體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調節角色,尤其是在基因表達調控和防禦機制(如對抗病原體)方面。

小長RNA與水稻免疫系統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長度為29個核苷酸的小長RNA,lsiRNA76113,在水稻免疫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常,植物會透過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來對抗病原體的侵害。然而,lsiRNA76113似乎會抑制這種免疫反應,使水稻變得更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lsiRNA76113抑制水稻免疫反應的機制
lsiRNA76113透過抑制一種稱為OsCNGC5(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 5)的鈣信號調節器來抑制水稻的免疫反應。OsCNGC5是一種植物細胞膜上的離子轉運通道,參與鈣離子(Ca2+)的流入,這對植物早期免疫反應非常重要。

研究顯示,lsiRNA76113會強烈抑制並負調控OsCNGC5。當OsCNGC5被抑制時,鈣離子流入和過氧化氫(H2O2)的累積受到抑制,這會影響植物對病原體的早期免疫反應。在研究中,對lsiRNA76113進行沉默(即減少其表達)的水稻突變體表現出增強的疾病抵抗性,而OsCNGC5的突變體則顯示出對稻熱病菌更敏感。

稻熱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又稱為稻瘟病菌,是子囊菌門糞殼菌綱的植物病原菌,能對水稻造成嚴重的感染,也能感染小麥、裸麥、大麥與御穀等作物。稻熱病每年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據統計,這種感染每年摧毀了可供超過6000萬人食用的水稻,目前已知85個國家有稻熱病發生。

發現的重要性
這項發現對於理解水稻如何對抗病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了解lsiRNA76113的功能,科學家們可以開發新的策略來增強水稻的疾病抵抗力。這不僅有助於提高水稻的產量,也有助於確保全球的糧食安全。

未來的展望
雖然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見解,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例如,科學家們還需要更進一步地了解lsiRNA76113是如何與其他分子交互作用來影響水稻的免疫系統。此外,研究者們也在探索是否能通過遺傳工程方法來調節這種RNA的活性,從而開發出更抗病的水稻品種。

這項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植物免疫學的理解,也為未來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Plant Physiology, kiad599, 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d59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怎麼辦到的?變形藤(Boquila trifoliolata)模仿塑膠植物

  左:原來的葉片。右:模仿的葉片。圖片來源: 期刊 之前我們提到過一種奇妙的植物「變形藤」( Boquila trifoliolata ),它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在2014年就被發現它 為了減少自己被吃 ,發展出奇妙的變形能力:爬到誰身上就長得像誰。 後來在2021年 發現 ,它不只是形狀學得像,連人家身上一大半的細菌都搬過來了。這就奇妙了。 為什麼「變形藤」能夠學得這麼像呢?是寄主植物釋放了揮發性化合物?還是寄主植物跟它進行了基因的交換?還是它真的能「看」? 研究團隊這次用了塑膠植物給它模仿。塑膠植物沒有基因、也不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這樣就可以排除前兩個因素了。 結果「變形藤」還是學得維妙維肖,而且,一個月以後,它還學得更像。 難道它真的會「看」嗎?只能說這棵藤本植物真是太奇妙了。 參考文獻: White J, Yamashita F. Boquila trifoliolata mimics leaves of an artificial plastic host plant. Plant Signal Behav. 2022 Dec 31;17(1):1977530. doi: 10.1080/15592324.2021.1977530. Epub 2021 Sep 21. PMID: 34545774; PMCID: PMC8903786.

植物界的變色龍Boquila trifoliolata如何模仿?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信不信植物界也有變色龍?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的藤本植物 Boquila trifoliolata 在攀爬到其他樹上時,葉片的形狀會從原本的長鈍橢圓形三出複葉改變為宿主植物的形狀;甚至當它從一種植物攀爬到另一種植物時,葉片的型態也會跟著改變。 過去的研究發現, Boquila trifoliolata 之所以做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因為 可以讓它避免被吃 。但是到底「變色龍藤」是怎麼「看」到它攀爬上去的植物長什麼樣子呢? 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的研究發現,「變色龍藤」可能是從「宿主」的菌群(microbiota)得到資料。研究團隊收集了「變色龍藤」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以及「宿主」的菌群(RS)。結果發現,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只有共享了79個獨特的OTU(操作分類單元,可能代表細菌的屬或種),但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卻共享了255個獨特的OTU!更有趣的是,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間也只共享了33個OTU。 這個結果顯示了,「變色龍藤」能模仿「宿主」的型態,與它們之間共享的菌群高度相關。但是究竟「變色龍藤」是如何從這些菌群得到資料?這就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了。 參考文獻: Gianoli, E., González-Teuber, M., Vilo, C. et al. Endo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leaf mimicry in the vine Boquila trifoliolata. Sci Rep 11, 2267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2229-8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蕃薯( Ipomoea batatas )從臺灣人的主食、轉變為副食、又轉變為飼料,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再度躍上餐桌,成為美食,可有人關心過,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 圖片來源: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中間的TN57與TN66,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Nancy hall)雜交育成。它黃皮黃肉,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口感鬆軟,適合烤、煮食或製作薯條。主要產地在雲林、台南、高雄。適合在四~十月間種植。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 至於台農66號呢,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在臺灣,幾乎全年皆可栽種,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 最右邊的台農73號,就是現在所謂的「芋仔蕃薯」啦!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x清水紫心(♀)雜交後,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C17,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由於肉色為深紫色,所以得到「芋仔蕃薯」的暱稱。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具抗氧化功用。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而且莖葉不易倒伏,方便農民採收喔!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如蕃薯餅、蜜蕃薯、蕃薯酥,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 參考文獻: 蔡承豪、楊韻平。2004。臺灣蕃薯文化誌。貓頭鷹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 甘藷主題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