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戴克里先(Diocletian)與甘藍菜

 

退休的戴克里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戴克里先(244-312 AD)是羅馬皇帝,他在西元284年即位,到西元305年(55歲)退休。他是第一個將羅馬帝國分為兩半:即東羅馬與西羅馬的人。當時他認為羅馬帝國已經變得太大、不方便管理,所以把整個帝國分為兩半,每一半各由兩位主皇帝(稱為奧古斯都)與兩位副皇帝(稱為凱撒)來執政。當主皇帝退休或死亡時,副皇帝繼承皇位並指定下一個副皇帝,如此一來解決了羅馬帝國長期以來決定繼任人選的問題。

當然,理想是性感的,但現實是骨感的。在他退休後,羅馬帝國即因為繼任人的私心、民眾以及元老院的不同意見,很快陷入動亂。當時還曾有人到他的宮殿去希望他出山重登帝位以弭平動亂,但他不為所動,根據英文維基百科的資料,他跟勸說他的人說:

「If you could show the cabbage that I planted with my own hands to your emperor, he definitely wouldn't dare suggest that I replace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this place with the storms of a never-satisfied greed.」(如果您能向皇帝展示我親手種植的甘藍菜,他絕對不敢建議我用永不滿足的貪婪來代替這個地方的和平與幸福。)

由此可知戴克里先真的是非常喜歡種菜。但我對這裡的cabbage卻有些疑問。根據《台灣農家要覽》,真的可以稱做cabbage(甘藍菜)的品系最早在十三世紀出現,戴克里先的時代應該只有非捲心的品系,那可以稱做cabbage嗎?

好奇的我又去查網路,用了戴克里先(Diocletian)與甘藍的拉丁文 caulis。結果竟然讓我查到一篇期刊論文,裡面有原始的文字:

Utinam Salonae possetis visere olera nostris manibus instituta, profecto numquam istud temptandum iudicaretis.

這段話,根據論文的作者的翻譯,是這樣的:

If you could see at Salona the vegetables/coles raised by our hands, you surely would never judge that a temptation.(如果您能向皇帝展示我親手種植的蔬菜,他絕對不會認為(重掌大權)是一種誘惑。)

而拉丁文裡面的olera常在英文被翻譯為cabbage,但論文的作者認為在這裡olera可能只是「蔬菜」(vegetable)。

也就是說,戴克里先不見得就是退休去種甘藍菜,可能只是退休去種菜罷啦!當然,這也顯示了戴克里先寧願當個農夫也不願當皇帝,可見他真的很喜歡種東西呢!

參考文獻:

Lorenzo Maggioni et. al. Domestication, diversity and use of Brassica oleracea L., based on ancient Greek and Latin texts.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volume 65, pages137–159(201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怎麼辦到的?變形藤(Boquila trifoliolata)模仿塑膠植物

  左:原來的葉片。右:模仿的葉片。圖片來源: 期刊 之前我們提到過一種奇妙的植物「變形藤」( Boquila trifoliolata ),它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在2014年就被發現它 為了減少自己被吃 ,發展出奇妙的變形能力:爬到誰身上就長得像誰。 後來在2021年 發現 ,它不只是形狀學得像,連人家身上一大半的細菌都搬過來了。這就奇妙了。 為什麼「變形藤」能夠學得這麼像呢?是寄主植物釋放了揮發性化合物?還是寄主植物跟它進行了基因的交換?還是它真的能「看」? 研究團隊這次用了塑膠植物給它模仿。塑膠植物沒有基因、也不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這樣就可以排除前兩個因素了。 結果「變形藤」還是學得維妙維肖,而且,一個月以後,它還學得更像。 難道它真的會「看」嗎?只能說這棵藤本植物真是太奇妙了。 參考文獻: White J, Yamashita F. Boquila trifoliolata mimics leaves of an artificial plastic host plant. Plant Signal Behav. 2022 Dec 31;17(1):1977530. doi: 10.1080/15592324.2021.1977530. Epub 2021 Sep 21. PMID: 34545774; PMCID: PMC8903786.

植物界的變色龍Boquila trifoliolata如何模仿?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信不信植物界也有變色龍?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的藤本植物 Boquila trifoliolata 在攀爬到其他樹上時,葉片的形狀會從原本的長鈍橢圓形三出複葉改變為宿主植物的形狀;甚至當它從一種植物攀爬到另一種植物時,葉片的型態也會跟著改變。 過去的研究發現, Boquila trifoliolata 之所以做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因為 可以讓它避免被吃 。但是到底「變色龍藤」是怎麼「看」到它攀爬上去的植物長什麼樣子呢? 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的研究發現,「變色龍藤」可能是從「宿主」的菌群(microbiota)得到資料。研究團隊收集了「變色龍藤」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以及「宿主」的菌群(RS)。結果發現,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只有共享了79個獨特的OTU(操作分類單元,可能代表細菌的屬或種),但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卻共享了255個獨特的OTU!更有趣的是,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間也只共享了33個OTU。 這個結果顯示了,「變色龍藤」能模仿「宿主」的型態,與它們之間共享的菌群高度相關。但是究竟「變色龍藤」是如何從這些菌群得到資料?這就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了。 參考文獻: Gianoli, E., González-Teuber, M., Vilo, C. et al. Endo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leaf mimicry in the vine Boquila trifoliolata. Sci Rep 11, 2267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2229-8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蕃薯( Ipomoea batatas )從臺灣人的主食、轉變為副食、又轉變為飼料,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再度躍上餐桌,成為美食,可有人關心過,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 圖片來源: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中間的TN57與TN66,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Nancy hall)雜交育成。它黃皮黃肉,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口感鬆軟,適合烤、煮食或製作薯條。主要產地在雲林、台南、高雄。適合在四~十月間種植。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 至於台農66號呢,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在臺灣,幾乎全年皆可栽種,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 最右邊的台農73號,就是現在所謂的「芋仔蕃薯」啦!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x清水紫心(♀)雜交後,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C17,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由於肉色為深紫色,所以得到「芋仔蕃薯」的暱稱。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具抗氧化功用。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而且莖葉不易倒伏,方便農民採收喔!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如蕃薯餅、蜜蕃薯、蕃薯酥,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 參考文獻: 蔡承豪、楊韻平。2004。臺灣蕃薯文化誌。貓頭鷹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 甘藷主題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