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菌的光系統II。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其中的光反應,是由許多蛋白質與色素分子所構成的接力賽:光能由光系統II(photosystem II)或光系統II的天線「捕光複合體II」(LHCII,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II)進入,被光系統II的「反應中心」(reaction center)接收後,反應中心的兩個葉綠素a(chlorophyll a)「丟」出一顆電子給主要電子接受者(primary electron acceptor, pheophytin),開啟了光反應的電子傳遞鏈。
失去了一個電子的葉綠素a,會馬上從光系統II的D1蛋白取得一個電子,讓自己恢復原來的狀態,以準備下一回合的電子傳遞。少了一個電子的D1蛋白,則會由與光系統II緊密連結的產氧複合體(OEC,oxygen evolving complex)取得電子。產氧複合體會等到累積四個正電荷以後,便一次氧化兩個分子的水以取得四個電子,並產生氫離子與氧氣。
因此,光系統II的D1蛋白不斷地失去電子(氧化)、得到電子(還原),造成它每過大約三十分鐘就要換一個新的。D1蛋白也對溫度敏感。由於光系統II不能沒有D1蛋白,這使得D1蛋白成為光系統II能否有效率地執行功能的速率限制分子。
如果能夠改變D1蛋白,讓它耐熱或者讓它的表現量上升,是否能讓光合作用變得更有效率呢?這個想法應該有不少人曾有過,但卡在一個難處:D1蛋白的基因位於葉綠體內(psbA)。要「弄」葉綠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想到:是否可以在細胞核裡面表現D1蛋白,來取代葉綠體的版本呢?他們不只是這麼想了,也這麼做了。由於原來的D1蛋白並不需要被「送」到葉綠體裡面,為了要讓細胞核表現的D1蛋白可以進入葉綠體,研究團隊把D1蛋白基因加上一小段「葉綠體的郵遞區號」,而且他們還把這個改造過的D1蛋白基因連結在一個熱反應啟動子的後面,如此一來當溫度上升時,位於細胞核裡面的psbA基因表現量就會提高。
出乎他們意料之外的是,轉殖植物除了因D1蛋白表現量增加出現產量上升的作用外,它們還特別耐熱。研究團隊測試了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稻米、煙草,發現轉殖擬南芥在攝氏41度下可以存活八個半小時(控制組在同樣的條件下幾乎死光了)。轉殖水稻在2017年上海曾出現攝氏36度的高溫十八天的狀況下,產量比控制組多了將近一成(8-10%)。
更棒的是,在正常溫度下這些轉殖植物的產量也比控制組要多得多。煙草的產量多了快五成(48%),水稻的產量多兩成。
這樣多產又耐熱的植物,正是未來對抗全球暖化的利器。未來如能將這個技術進一步測試於其他農作物上,應該可以幫助更多人!
參考文獻:
Nuclear-encoded synthesis of the D1 subunit of photosystem II increases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nd crop yield. Nature Plant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