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開了一門課「植物與人類社會」,花了很多精神研究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等...
在研究大豆(Glycine max)時,總是會看到這麼一種說法:
美國是目前全世界大豆產量最多(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國家,但美國人卻很少嚐過豆腐。 美國生產的大豆約有1. 5%製成大豆食品。 13%轉成肉類、奶類製品。其他則用來榨油,油粕用來製造飼料。雖然美國人每年平均要消耗907公斤的穀物與大豆,但其中有90%都是轉由肉類與雞蛋中攝取。因此,有許多團體認為,美國大豆吃不得,因為美國人很少或不(直接)吃,只拿去餵動物,所以是「飼料豆」。
筆者回憶過去在國外的經驗,總覺得並不是那麼簡單。美國人其實吃的東西很單調,綠葉蔬菜大概就只有turnip green, collard green那兩種,通常在超市看到的蔬菜不外乎是高麗菜、萵苣、西洋芹、青花菜、花椰菜這些,比起臺灣滿坑滿谷的菜真的差很多;水果的種類也很少,主食吃來吃去總是義大利麵、麵包。當時在美國超市根本看不到豆漿,豆腐則是到加州以後才在超市裡看到。
最近為了課程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找資料,卻無意中找到了答案。
歐美人士為何不大吃豆類食物,是因為豆類比穀類更不容易消化,過去在歐美豆類被認為是「窮人的肉類」,只有負擔不起肉食的窮人才會吃豆類。因此,在過去的歐美,豆類有著階級的印記。
現在在歐美食用豆腐、豆漿的人多半都是信奉東方養生之道者。大豆需要加工後才能食用,歐美缺乏這些加工的系統,因此豆類食物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方便的食物。
大豆在1765年傳入美國(歐洲也是差不多這個時間傳入),美國最早對大豆的興趣僅侷限於做為覆蓋作物以及動物飼料。 一次世界大戰的糧食短缺使美國開始認真看待大豆(做為肉類替代品與食用油),再加上1920年代棉籽象鼻蟲肆虐,提高了美國人對大豆油的需求。而培育出的新品種大豆適合在中西部與玉米輪作,加上農業科技的改良,都使得農民較先前更願意種植大豆。當然,後來發現大豆油中可以提煉出卵磷脂(lecithin),而卵磷脂在產業上有許多用途,也使得大豆產業越來越旺。福特(Henry Ford)甚至曾在1941年展示了一輛車身全部以大豆做為基底的塑膠汽車模型。二次世界大戰時奶油與烹飪用油短缺,美國人更進一步開發出以大豆油製作瑪琪琳(人造奶油)與酥油的氫化技術。
東方人為什麼吃那麼多大豆呢?因為東方人發明了將豆類發酵的技術,使豆類變得好消化,並成為重要的營養來源。
至於所謂的「食品級」大豆,其實是1970年代,日本請美國研究機構選育出適合做豆類食品的大豆品種。日本人本來就是挑嘴的民族,臺灣出口到日本的毛豆,只要有蟲咬、或只有一顆豆的豆莢都被淘汰,選完後可以出口的大概只剩下六成。簡單來說,日本人對吃的東西本來就很講究,他們日常生活比我們吃更多的豆製品,想要特別吃點好的也沒什麼。
現在台灣食品業所謂的「非基改豆」就是上面提到的日本請美國選育的品種,每年大約只有進口兩萬多公噸。
所以,歐美人士不吃豆製品並不是因為他們種的品種有什麼問題,純粹只是文化上的差異罷了。他們的食物我們有些也不吃,而臺灣人愛吃蓬萊米,美國人卻喜歡泰國米(口感類似我們的在來米),難道他們也要說我們的米有問題嗎?
參考文獻:
山鐸‧卡茲著。2014。發酵聖經(上)。大家出版。
蔡佳珊。2013年2月。不願面對的黃豆真相。經典雜誌。
周國隆。2014。開創台灣黃金產業大豆產業發展概況。屏科大糧食作物。
朱慧芳。2009年7月。老闆,來ㄧ盤全世界最棒的毛豆!鄉間小路。22-26。
在研究大豆(Glycine max)時,總是會看到這麼一種說法:
美國是目前全世界大豆產量最多(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國家,但美國人卻很少嚐過豆腐。 美國生產的大豆約有1. 5%製成大豆食品。 13%轉成肉類、奶類製品。其他則用來榨油,油粕用來製造飼料。雖然美國人每年平均要消耗907公斤的穀物與大豆,但其中有90%都是轉由肉類與雞蛋中攝取。因此,有許多團體認為,美國大豆吃不得,因為美國人很少或不(直接)吃,只拿去餵動物,所以是「飼料豆」。
不同種類的大豆。圖片來源:wiki |
最近為了課程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找資料,卻無意中找到了答案。
歐美人士為何不大吃豆類食物,是因為豆類比穀類更不容易消化,過去在歐美豆類被認為是「窮人的肉類」,只有負擔不起肉食的窮人才會吃豆類。因此,在過去的歐美,豆類有著階級的印記。
現在在歐美食用豆腐、豆漿的人多半都是信奉東方養生之道者。大豆需要加工後才能食用,歐美缺乏這些加工的系統,因此豆類食物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方便的食物。
大豆在1765年傳入美國(歐洲也是差不多這個時間傳入),美國最早對大豆的興趣僅侷限於做為覆蓋作物以及動物飼料。 一次世界大戰的糧食短缺使美國開始認真看待大豆(做為肉類替代品與食用油),再加上1920年代棉籽象鼻蟲肆虐,提高了美國人對大豆油的需求。而培育出的新品種大豆適合在中西部與玉米輪作,加上農業科技的改良,都使得農民較先前更願意種植大豆。當然,後來發現大豆油中可以提煉出卵磷脂(lecithin),而卵磷脂在產業上有許多用途,也使得大豆產業越來越旺。福特(Henry Ford)甚至曾在1941年展示了一輛車身全部以大豆做為基底的塑膠汽車模型。二次世界大戰時奶油與烹飪用油短缺,美國人更進一步開發出以大豆油製作瑪琪琳(人造奶油)與酥油的氫化技術。
東方人為什麼吃那麼多大豆呢?因為東方人發明了將豆類發酵的技術,使豆類變得好消化,並成為重要的營養來源。
至於所謂的「食品級」大豆,其實是1970年代,日本請美國研究機構選育出適合做豆類食品的大豆品種。日本人本來就是挑嘴的民族,臺灣出口到日本的毛豆,只要有蟲咬、或只有一顆豆的豆莢都被淘汰,選完後可以出口的大概只剩下六成。簡單來說,日本人對吃的東西本來就很講究,他們日常生活比我們吃更多的豆製品,想要特別吃點好的也沒什麼。
現在台灣食品業所謂的「非基改豆」就是上面提到的日本請美國選育的品種,每年大約只有進口兩萬多公噸。
所以,歐美人士不吃豆製品並不是因為他們種的品種有什麼問題,純粹只是文化上的差異罷了。他們的食物我們有些也不吃,而臺灣人愛吃蓬萊米,美國人卻喜歡泰國米(口感類似我們的在來米),難道他們也要說我們的米有問題嗎?
參考文獻:
山鐸‧卡茲著。2014。發酵聖經(上)。大家出版。
蔡佳珊。2013年2月。不願面對的黃豆真相。經典雜誌。
周國隆。2014。開創台灣黃金產業大豆產業發展概況。屏科大糧食作物。
朱慧芳。2009年7月。老闆,來ㄧ盤全世界最棒的毛豆!鄉間小路。22-26。
不好意思 我覺得歐跟美要分開
回覆刪除法國人吃豆類的 常跟肉類一起燉煮 但黃豆我倒是沒看過
大豆是中國原生植物,歐美沒有吃大豆的文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