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激素催熟鳳梨! 吃多恐性早熟」,害我出考題出到一半又要分心來處理這件事。
這則新聞裡面言之鑿鑿地說:
為了讓兩年生鳳梨,提早賣個好價,有不肖果農在鳳梨心施打生長激素,讓鳳梨變大又變甜,吃進肚子裡,尤其對孩童,可能影響荷爾蒙,導致性早熟
看了真的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鳳梨的外皮極硬,要「打」生長素進去,筆者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工具才辦得到;另外,果實的發育是整個一起長的,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用針筒之類的去注射鳳梨,整個果實都會停止生長,並非局部變黑。鳳梨局部變黑通常是因為果實發育的過程中氣候變化太劇烈(太熱是常見的原因),整園的鳳梨幾百顆,要用注射的,只能說打到天亮都打不完吧。
噴灑生長素是比較有可能的,植物也的確有生長素,不過植物的生長素真的會對動物有影響嗎?我們先來看一下會讓植物生長的激素們是什麼。
通常我們提到植物的生長素就是說IAA(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吲哚乙酸在植物裡面有非常多的效用,包括讓莖延長、使果實單維結果(不用授粉)、植物的光趨性(通常翻成向光性,phototropism)也跟它有關。
吲哚乙酸的化學式是C10H9NO2,是個小分子化合物。
另外一類會讓果實長大的植物賀爾蒙是吉貝素(gibberellic acid, GA)。
無子葡萄常會用到吉貝素讓果實長大,主要是因為果實裡的種子是天然吉貝素的來源,無子的果實因為缺乏吉貝素會比較小,所以果農會噴灑吉貝素讓果實長大。
吉貝素的化學式是C19H22O6,比生長素大概大了快一倍,不過還是屬於小分子化合物。
但是不管是生長素還是吉貝素,筆者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提到可以刺激動物生長的活性。倒是合成的生長素2,4-D曾有一度被懷疑可能致癌,不過美國的環保署在2007年也已經宣布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它會致癌。2,4-D的化學式是C8H6Cl2O3,還是一個小分子化合物。
至於動物的生長激素呢?以人的生長激素GH1為例,它不是小分子化合物,而是一個由191個氨基酸構成的多肽。
上圖的每個小球就是一個原子,而植物的「生長激素」,不管是生長素、吉貝素還是合成的2,4-D,都是幾十個原子的小東西;動物的生長激素則是數千個原子的龐然大物,根據默克藥典(Merck Index),人的生長激素的化學式是C990H1529N263O299S7,跟植物的「生長激素」大大不相同,怎麼會把它們混為一談呢?
動物與植物在生理上相差極遠,雖然可以刺激植物生長的物質也被稱為「生長素」,不過並不表示它會在動物體內引起相同的效果(如果可以,水果裡面也都有天然的生長素,怎麼我們以前都不會性早熟呢?),我們的記者看到黑影就開槍,也不查證,嗚呼哀哉!
後記:今天的新聞,農試所也出來澄清,只能說真的是...這些專門害人家的專家亂說一句話,就要讓一堆人出來忙,農試所也說,雖然「在早年鳳梨罐頭外銷加工時期,曾有在原料果上使用生長激素藥劑的情形,當時使用的原因為可增加果實周徑與提高水分含量,但缺點為果實甜度(可溶性固形物)與酸度因而下降。」但是那是鳳梨罐頭的時代,現在臺灣的鳳梨都是以鮮果銷售,而用來催熟的乙烯分子式是C2H4、乙炔是C2H2,更是兩個非常非常小的化合物啊!利用乙烯或乙炔催熟是非常安全的方法,如果只要有化學就認定一定是不安全,怕是真的是沒有東西可以吃喔!
在「臺灣的鳳梨」(農試所,遠足文化出版)一書中(第80頁)也提到,施用藥劑主要都只是催花,改變鳳梨開花的時間,以調節產期,避免鳳梨價格波動太大。催花主要就是提供乙烯或是讓植物產生乙烯,包括用電石、投入0.1毫克的奈乙酸(NAA)、或是使用益收(Ethrel),其中用電石是產生乙炔,而投入奈乙酸與益收則是讓植物自己產生乙烯,都是行之有年、相當安全的方法,而且也只是催花,等到果實成熟時已是六個月後,這些化學藥劑都不知道分解到哪裡去囉!
當然,在筆者看到今天的上下游的「傳說中的激素鳳梨」以後,也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又是上次那位說除了冷壓初榨的油以外都不吃、自稱無毒專家的女士,可不可以行行好回大學去讀書,看那個學校的食科系有學程可以讓她去隨班附讀修學程,不要再製造社會恐慌啦!臺灣現在最不缺的就是謠言吧!
參考文獻:
Taiz and Zeiger, Plant Physiology, 5th ed.
這則新聞裡面言之鑿鑿地說:
為了讓兩年生鳳梨,提早賣個好價,有不肖果農在鳳梨心施打生長激素,讓鳳梨變大又變甜,吃進肚子裡,尤其對孩童,可能影響荷爾蒙,導致性早熟
看了真的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鳳梨的外皮極硬,要「打」生長素進去,筆者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工具才辦得到;另外,果實的發育是整個一起長的,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用針筒之類的去注射鳳梨,整個果實都會停止生長,並非局部變黑。鳳梨局部變黑通常是因為果實發育的過程中氣候變化太劇烈(太熱是常見的原因),整園的鳳梨幾百顆,要用注射的,只能說打到天亮都打不完吧。
噴灑生長素是比較有可能的,植物也的確有生長素,不過植物的生長素真的會對動物有影響嗎?我們先來看一下會讓植物生長的激素們是什麼。
通常我們提到植物的生長素就是說IAA(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ndole-3-acetic acid. 圖片來源:wiki |
吲哚乙酸的化學式是C10H9NO2,是個小分子化合物。
另外一類會讓果實長大的植物賀爾蒙是吉貝素(gibberellic acid, GA)。
gibberellic acid. 圖片來源:wiki |
吉貝素的化學式是C19H22O6,比生長素大概大了快一倍,不過還是屬於小分子化合物。
但是不管是生長素還是吉貝素,筆者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提到可以刺激動物生長的活性。倒是合成的生長素2,4-D曾有一度被懷疑可能致癌,不過美國的環保署在2007年也已經宣布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它會致癌。2,4-D的化學式是C8H6Cl2O3,還是一個小分子化合物。
2,4-D。圖片來源:wiki |
生長激素(somatotropine)。圖片來源:wiki |
動物與植物在生理上相差極遠,雖然可以刺激植物生長的物質也被稱為「生長素」,不過並不表示它會在動物體內引起相同的效果(如果可以,水果裡面也都有天然的生長素,怎麼我們以前都不會性早熟呢?),我們的記者看到黑影就開槍,也不查證,嗚呼哀哉!
後記:今天的新聞,農試所也出來澄清,只能說真的是...這些專門害人家的專家亂說一句話,就要讓一堆人出來忙,農試所也說,雖然「在早年鳳梨罐頭外銷加工時期,曾有在原料果上使用生長激素藥劑的情形,當時使用的原因為可增加果實周徑與提高水分含量,但缺點為果實甜度(可溶性固形物)與酸度因而下降。」但是那是鳳梨罐頭的時代,現在臺灣的鳳梨都是以鮮果銷售,而用來催熟的乙烯分子式是C2H4、乙炔是C2H2,更是兩個非常非常小的化合物啊!利用乙烯或乙炔催熟是非常安全的方法,如果只要有化學就認定一定是不安全,怕是真的是沒有東西可以吃喔!
在「臺灣的鳳梨」(農試所,遠足文化出版)一書中(第80頁)也提到,施用藥劑主要都只是催花,改變鳳梨開花的時間,以調節產期,避免鳳梨價格波動太大。催花主要就是提供乙烯或是讓植物產生乙烯,包括用電石、投入0.1毫克的奈乙酸(NAA)、或是使用益收(Ethrel),其中用電石是產生乙炔,而投入奈乙酸與益收則是讓植物自己產生乙烯,都是行之有年、相當安全的方法,而且也只是催花,等到果實成熟時已是六個月後,這些化學藥劑都不知道分解到哪裡去囉!
當然,在筆者看到今天的上下游的「傳說中的激素鳳梨」以後,也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又是上次那位說除了冷壓初榨的油以外都不吃、自稱無毒專家的女士,可不可以行行好回大學去讀書,看那個學校的食科系有學程可以讓她去隨班附讀修學程,不要再製造社會恐慌啦!臺灣現在最不缺的就是謠言吧!
參考文獻:
Taiz and Zeiger, Plant Physiology, 5th ed.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雖然您已經刪除這則留言,不過我還是要說:他們本來就是這樣啊...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純專業無爆點沒恐慌無法販賣排毒產品 零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