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佛士豬籠草。圖片來源:wiki |
原產於馬來半島與東南亞的萊佛士豬籠草(Nepenthes rafflesiana,Raffles’ pitcher plant),從外觀上看起來,跟其他的豬籠草也沒多大不同;不過,在每天中午前後的幾個小時之間,它的籠子內側會變得不滑。這時候,附近的螞蟻就會跑到籠子裡面去採食它的蜜汁(nectar)。
但是,除了這幾個小時以外,其他的時候籠子內側都是滑溜溜的;此時只要有螞蟻走到籠子內側,就很容易會失足墜崖--下面可沒有魚蝦可吃,也沒有萬年玄冰,只有充滿了酵素的
來自德國、英國與汶萊的研究團隊,對於為何萊佛士豬籠草為何有幾個小時乾燥覺得很好奇,進行了田野研究。他們在中午那幾小時,用稀釋的糖溶液保持籠子內側濕潤;結果發現,中午有幾個小時乾燥的豬籠草,比保持濕潤的多抓了36%的螞蟻。
筆者想,或許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保持濕潤的豬籠草,由於每一隻螞蟻都有去無回,使得過去探路的螞蟻少了,於是就抓到比較少的螞蟻;又或者,當有螞蟻失足墜崖時,倖存的螞蟻會回去通風報信,使其他的螞蟻不敢去,但有時乾燥的籠子,會使得螞蟻認為,這裡是安全的,可以一再造訪?這是否也間接告訴我們,螞蟻的記憶其實並不長久?
參考文獻:
Sid Perkins. 2015/1/13. Why this plant is only a part-time killer. Science No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