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過「
無果汁飲料」那個影音檔嗎?在這個影音檔中,安部司先生帶著我們看到,不需要果汁也可以做出飲料。
在那個影音檔中提到,紅色的色素可以由「胭脂蟲」提煉出來,因為不是人工合成的,所以這樣叫做「天然」的食用色素。還記得在不同的課程中播放這一段時,很多同學都嚇到了。
應該是「吃小蟲」這個想法把大家給嚇到了吧?不過大家想過胭脂蟲長什麼樣子嗎?
|
雌(左)雄(右)胭脂蟲(cochineal, Dactylopius coccu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從上圖可以想見,胭脂蟲長得一點也不特別,而且牠是仙人掌的害蟲。被牠寄生的仙人掌會變成下面那張照片的樣子。
|
被胭脂蟲寄生的nopal仙人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胭脂蟲專門寄生在這一屬(Opuntia)的仙人掌上面。如果你看到上面的照片想到介殼蟲(scale insect),你猜對了。
胭脂蟲其實是介殼蟲的一種,全世界大約有8,000種介殼蟲,大部分都對我們沒什麼好處。這些蟲因為外殼有蠟質,所以噴灑殺蟲劑很難殺死他們。最好的辦法是用一些
園藝界專用的油,噴在他們身上,讓他們窒息。
|
寄生在nopal仙人掌上的雌胭脂蟲近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這種蟲的雌性以及若蟲(nymph)為了阻擋掠食昆蟲的追捕,會製造胭脂紅酸(carminic acid)。雖然
胭脂紅酸可以佔牠體重的17-24%,但是在牠的腹部(abdomen)最多,因為那裡還有卵。一公克的胭脂紅染料,大約需要155隻胭脂蟲。工人會小心的把胭脂蟲用刷子刷下來,然後把牠們曬乾、蒸乾或烘乾。據說烘乾以後還要剔除掉胭脂紅酸較少的部位,只留下腹部。
與胭脂蟲同屬的介殼蟲,都有製造胭脂紅酸的能力。
當我們把胭脂紅酸提取出來後,再加入鋁鹽或鈣鹽,就成為所謂的「天然」胭脂紅染料。胭脂蟲跟牠的食草(nopal仙人掌)的產地都在中美洲,十五世紀時一度極盛,尤其以瓜地馬拉最多;後來在十九世紀(1869年),因為茜素(alizarin,在自然界中存在於茜草根內)人工合成成功而逐漸沒落,目前只有布料、食品跟化妝品還會使用胭脂紅。
其實,nopal仙人掌是當地人的食物,他們會把還沒有長出尖刺的嫩莖拿來做成沙拉。筆者之前在接近美墨邊界的聖地牙哥(San Diego, CA)住了幾年,常看到nopal 仙人掌,倒是沒看過有人吃它。
據稱,上圖這個階段的仙人掌嫩莖做沙拉最好吃,但是也有人喜歡它稍微老一點點(如下圖)。
|
稍微老一點點的nopal。圖片來源:wiki |
Nopal仙人掌沙拉。看來不錯的樣子,希望不要太辣。
|
nopal salad。圖片來源:wiki |
使用這種染料並不是歐洲人的發明,胭脂蟲早在馬雅跟阿茲特克時期就開始了。阿茲特克王要求人民一年要上繳一定量的胭脂紅,而等到西班牙人佔據中美洲以後,又變本加厲地大肆剝削。等到中美洲五國獨立後,當地民眾的苦難仍未結束,雖然胭脂蟲的生產因茜素而沒落,但接著興起的卻是比胭脂蟲更耗費人工的咖啡....有時,讀著這一頁頁的血淚史,總是會掩卷歎息:為什麼苦難無了時?
參考文獻:
Wikipedia: alizarin, cochineal, nopal, scale insect
Robert G. Williams. 1994. States and Social Evolution: Coffee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 Governments in Central America. Chapel Hill and London.
Angel Flinn. 2010.
Natural Colors – Carmine & Cochinea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