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cilantro)。圖片來源:wiki |
根據曹銘宗老師的資料,芫荽在漢朝時由張騫引進中國,它本來稱為胡荽,到了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石勒因覺得「胡」這個字帶有歧視的含意,因此改為「原荽」,後來再改名為「芫荽」。
----------------------------------------------------------------------------------
台語有些食物保留了古漢語的名字,這兩天介紹了「菠薐」(菠菜)和「蕹菜」(空心菜),現在要介紹的「芫荽」(iân-sui),即華語所說的香菜,也就是台灣料理、小吃的最佳配角啦!
「芫荽」是香菜的中文學名, 原產於地中海東部,全株皆可食用、藥用。華人最愛其芳香的葉子,切段或切碎後,擺在菜餚上可增色,撒在羹湯上可提味。
「芫荽」原名「胡荽」,根據晉代張華撰寫的《博物志》:「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蔥、苜蓿、 胡荽。」由此可見,在西元前115年,張騫奉漢武帝命第二次出使西域載譽歸國時,經由絲綢之路,帶回了「胡荽」。
「胡荽」之名從何而來?先來談「胡」,古代中國通稱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為「胡」。再來談「荽」,東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可以香口」,但「荽」字不見單獨使用。因此,「胡荽」本意就是從西域來的香菜。
「胡荽」之名為什麼變成「芫荽」?並沒有具體可信的說法,但有此一說:中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在位319年─333年)是胡人,他認為「胡」字是歧視用話,曾下令禁用「胡」字。「胡荽」在那時改名「原荽」,後來再變成「芫荽」。
明《本草綱目》則說「胡荽」又名「香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但也提到此菜是「道家五葷之一」。佛教有「五葷」(又稱五辛:葱、薤、韮、蒜、興渠)的禁忌,即不吃葱、蒜、韭、蕗蕎類等,但「芫荽」不在此列。
在台灣,從清代到日本時代,「芫荽」還有諧音的「園荽」、「莞荽」、「元荽」、「蒝荽」等寫法,都會有個「荽」字。
但廣東話卻稱「芫荽」為「芫茜」。原來,廣東話的「荽」(seoi)與「衰」發音相同,所以就把「荽」改成「茜」(sai),變成與眾不同的「芫茜」了。
東南亞地區也常見食用香菜,風行全球的泰國菜及泰國泡麵就有香菜味道,泰國文ผักช(phạkchī)指新鮮香菜。
英語稱香菜為Coriander,一般寫作Cilantro,俗稱 Chinese parsley(中國香菜)。日文的香菜則未借用漢字「芫荽」,而是直接把英文Coriander音譯為「コリアンダー」(koriandā),但也常見把泰國文香菜音譯為「パクチー」(pakuchī),也有把中文香菜音譯「シャンツァイ」(shantsuai)。
曹銘宗老師原文連結。
---------------------------------------------------------------------------------
芫荽的種子 coriander。圖片來源:wiki |
芫荽的氣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討厭,據說它在希臘文裡面的名稱koriandron 是來自於臭蟲(koris),可見當初幫它命名的人應該是討厭它的氣味的。
芫荽的氣味來自於它的醛類(aldehyde)化合物,包括不飽和的癸醛(decanal)、十二碳醛(dodecanal)、(E)-2-十碳烯醛、(E)-2-十二碳烯醛。其中以(E)-2-十碳烯醛與(E)-2-十二碳烯醛,對於討厭它的人,這些化合物就是「肥皂味」的來源,但是肥皂味的感受其實是因為位於第十一號染色體的OR6A2嗅覺受體的緣故。
歐洲中世紀的婦女相信芫荽的種子可以治療不孕,會把11-30顆不等的芫荽種子綁在大腿內部。
很妙的是,雖然芫荽原產於歐洲,但據說由於中國文字記載芫荽可以延年益壽,後來被冠上Chinese parsley的名稱,害得版主一直以為是亞洲原產呢!
參考文獻:
老葉的植物王國。香菜的氣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