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關於橋頭糖廠的「閒置倉庫」被改造為十鼓文化園區,忍不住有點心酸。這些年台糖公司的糖廠紛紛休業,目前只剩下善化與虎尾兩處尚有營運,而橋頭糖廠早已變身為臺灣糖業博物館。
變身為糖業博物館對橋頭糖廠來說是相當適合的,但「十鼓文化園區」筆者就不知道是否合適了。不過,筆者對於十鼓擊樂團的表演性質為何並不了解,所以不多做評論。
筆者沒有去過臺灣糖業博物館,從網頁上看到的資訊不多,不知道去過的朋友們,對於這個博物館的評價如何?
橋頭糖廠的前身是「橋仔頭糖廠」,興建於日治時代。日本早在織田信長時期就有吞併臺灣的野心,為什麼呢?因為臺灣砂糖的最大出口國,從荷蘭時期到明鄭時期,一直都是日本。甚至到清朝佔據臺灣以後,日本進口臺灣砂糖更高達所有外國進口總額的九成以上;在日本看來,如果可以拿下臺灣,原本的進口立刻變成內銷,真的太划算了。
但是,等到甲午戰爭以後,日本終於拿下臺灣的這一刻,日本人才發現,要讓臺灣的砂糖從進口變成內銷,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怎麼說呢?原來當時台灣的糖業都被抓在外國商社手裡,包括德記、東興、美打、海興、怡記、慶記,這些洋行透過他們在台灣的買辦們,來控制臺灣砂糖的生產與輸出,而他們在台灣的買辦,當然只聽自己大老闆的話,不會聽日本人的話。要是日本人要干預他們在台灣的生意,他們就會請大老闆去跟駐外使館反映,用政治的方式解決問題。
所以,要怎麼辦呢?商業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商業解決。所以,日本總督府就在1899年先成立臺灣銀行,發行臺灣銀行券,統一臺灣通行的貨幣,方便日本財團前來投資、設廠。當時臺灣流通的貨幣有一百多種,包括清朝的、外國的、臺灣自己私自鑄造的,若不統一,一定會影響日本商社前來投資的意願。
接著在1900年,三井財團便在台南成立了「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並於1901年動工興建全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場:橋仔頭製糖工場。
橋仔頭製糖工場的成立,由於榨蔗能力高達每年六百五十英噸(716公噸,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是1000公噸),而橋仔頭更在1907年建立第二工場。不敵競爭的結果,使得洋行們紛紛退出,只剩下怡記(英商)還在苦撐,但最後也在1910年被併吞了。
所以,橋頭糖廠的重要性,不只是代表了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他還見證了當時的社會變遷。如今改成糖業博物館與文創園區,不知道前往當地坐小火車(橋仔頭製糖工場也是第一個引進專用鐵道的臺灣糖廠)、玩蔗園迷宮、聽打鼓的人,有多少人了解這個糖廠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性呢?
參考文獻:
楊彥騏著。2001。臺灣百年糖記。貓頭鷹出版。
變身為糖業博物館對橋頭糖廠來說是相當適合的,但「十鼓文化園區」筆者就不知道是否合適了。不過,筆者對於十鼓擊樂團的表演性質為何並不了解,所以不多做評論。
筆者沒有去過臺灣糖業博物館,從網頁上看到的資訊不多,不知道去過的朋友們,對於這個博物館的評價如何?
橋頭糖廠廠房。圖片來源:"橋頭糖廠廠房" 由 Pbdragonwang 本檔案使用Commonist上傳。 - 自己的作品。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知识共享 署名 3.0 條款授權。 |
但是,等到甲午戰爭以後,日本終於拿下臺灣的這一刻,日本人才發現,要讓臺灣的砂糖從進口變成內銷,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怎麼說呢?原來當時台灣的糖業都被抓在外國商社手裡,包括德記、東興、美打、海興、怡記、慶記,這些洋行透過他們在台灣的買辦們,來控制臺灣砂糖的生產與輸出,而他們在台灣的買辦,當然只聽自己大老闆的話,不會聽日本人的話。要是日本人要干預他們在台灣的生意,他們就會請大老闆去跟駐外使館反映,用政治的方式解決問題。
所以,要怎麼辦呢?商業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商業解決。所以,日本總督府就在1899年先成立臺灣銀行,發行臺灣銀行券,統一臺灣通行的貨幣,方便日本財團前來投資、設廠。當時臺灣流通的貨幣有一百多種,包括清朝的、外國的、臺灣自己私自鑄造的,若不統一,一定會影響日本商社前來投資的意願。
臺灣銀行券。圖片來源:網路 |
接著在1900年,三井財團便在台南成立了「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並於1901年動工興建全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場:橋仔頭製糖工場。
橋仔頭製糖工場的成立,由於榨蔗能力高達每年六百五十英噸(716公噸,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是1000公噸),而橋仔頭更在1907年建立第二工場。不敵競爭的結果,使得洋行們紛紛退出,只剩下怡記(英商)還在苦撐,但最後也在1910年被併吞了。
所以,橋頭糖廠的重要性,不只是代表了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他還見證了當時的社會變遷。如今改成糖業博物館與文創園區,不知道前往當地坐小火車(橋仔頭製糖工場也是第一個引進專用鐵道的臺灣糖廠)、玩蔗園迷宮、聽打鼓的人,有多少人了解這個糖廠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性呢?
參考文獻:
楊彥騏著。2001。臺灣百年糖記。貓頭鷹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