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花植物本來就容易產生「多倍體」(polyploid),許多農作物歷經數千年人類的培育後,出現多倍體的機會更因為人為的選種而增加了。例如小麥從一粒麥(einkorn)、二粒麥(emmer)到麵包小麥,便由二倍體(14個染色體)成為六倍體(42個染色體)。而玉米也有類似的現象,一般我們看到的玉米(Zea mays)是二倍體(10條染色體),而多年生的玉米(Zea perennis)是四倍體(20條染色體)。而稻米(Oryza sativa)也被認為是多倍體。
那麼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否也產生類似的變化呢?
根據記載,印度大約在1000-1400B.C.便有種植甘蔗的紀錄,幾千年一路走來,使甘蔗成為高倍多元體,染色體竟然有100-120條!
這麼多條染色體,要怎麼育種呢? 事實上,現代甘蔗育種很難像其他農作物培養到純品系,通常都是由雜交產生的眾多後代中選出適當的性狀後,便以無性繁殖的方式種植。所以,整園甘蔗其實都是同一株喔!
參考文獻:
許孫源,2006。甘蔗育種。科學發展397期。
Jonathan F. Wendel. 2000. Genome evolution in polyploid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42: 225–249
那麼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否也產生類似的變化呢?
甘蔗園。圖片來源:wiki |
根據記載,印度大約在1000-1400B.C.便有種植甘蔗的紀錄,幾千年一路走來,使甘蔗成為高倍多元體,染色體竟然有100-120條!
這麼多條染色體,要怎麼育種呢? 事實上,現代甘蔗育種很難像其他農作物培養到純品系,通常都是由雜交產生的眾多後代中選出適當的性狀後,便以無性繁殖的方式種植。所以,整園甘蔗其實都是同一株喔!
參考文獻:
許孫源,2006。甘蔗育種。科學發展397期。
Jonathan F. Wendel. 2000. Genome evolution in polyploid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42: 225–24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