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食蟲植物百百種,但筆者覺得最可愛的就是豬籠草(pitcher plant)了。變形的葉片形成一個個「籠子」,籠底有消化液,當好奇的小昆蟲走入籠中,不小心失足滑落,就會被消化液淹死後再被分解,成為植物的盤中飧。
但可別以為所有的豬籠草只是有不同大小的籠子而已。之前曾介紹過的萊佛士豬籠草(Nepenthes rafflesiana,Raffles’ pitcher plant)在每天中午前後的幾個小時之間籠子內側會變得不滑。這時候,附近的螞蟻就會跑到籠子裡面去採食它的蜜汁(nectar);利用這樣的機制,它可以多抓36%的蟲兒。
本文要介紹的小豬籠草(Nepenthes gracilis)就更厲害了。這種極為常見的豬籠草,在雨滴打到它的蓋子時,它的蓋子會向著籠子裡面彈射。這個彈射的動作,會把停留在蓋子上面的蟲兒一一彈到籠子底部。
從上面的影片可以看到,水滴在蓋子上時,蓋子只會往裡彈,蟲兒就掉進去了。這顯然是有個類似彈簧的機制。這麼厲害的彈簧,到底是在哪裡呢?原本研究團隊以為是在蓋子的開關處,後來發現,其實是位於籠子上。
為什麼「彈簧」要長在籠子上而不是蓋子上呢?研究團隊認為,這樣蓋子的形狀不會受到影響,而且蓋子在彈射的時候,也不會亂晃。另外是,「彈簧」位於籠子上也讓蓋子被雨滴滴到時,只會彈一兩下就靜止了,如此一來就會持續有好奇的小蟲爬上蓋子。
由於熱帶雨林中常會降雨,位於雨林底部的豬籠草,主要是接受從樹冠上滴落下來的雨水;隨著雨水一滴滴地落下,好奇的小蟲便一隻隻地落入底部啦!
參考文獻:
Anne-Kristin Lenz, Ulrike Bauer. Pitcher geometry facilitates extrinsically powered ‘springboard trapping' in carnivorous Nepenthes gracilis pitcher plants. Biology Letters, 2022; 18 (8) DOI: 10.1098/rsbl.2022.010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