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改變。因為農耕改變了地貌,使得土壤流失、土地酸化與鹽化;據估計,目前全球農地大約有兩成已經鹽化,而這個比例將在未來35年間加倍。 除了要改良耕作方式與灌溉方法之外,科學家們也在找尋耐鹽的新品種。2014年年底,澳洲與中國的研究團隊,從大豆( Glycine max )中找到了耐鹽的基因。 大豆是世界第五大作物,營養豐富,種子中有18%是油脂,38%是蛋白質,素有「田園之肉」的美名(1)。但是,它的耐鹽性只有中等,當土壤中的鹽分由2dS/m上昇到7dS/m時,產量便下降百分之四十(dS/m 是每升700毫克的鹽)。 大豆。圖片來源: wiki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大豆都只有中度耐鹽性。不同的品系,對土壤的鹽度呈現不相同的反應;耐鹽的品系與不耐鹽的品系,在鹽度較高的土壤中的產量相差了將近四成。 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大豆第三條染色體上的N區與耐鹽性相關;這次,研究團隊找到了使大豆耐鹽的基因: GmSALT3 (2)。 GmSALT3 是一個陽離子-氫離子交換蛋白,它能將鈉離子(Na+)運出大豆的莖與葉(shoot),可能也包括根。研究團隊發現 GmSALT3 總共有九種單元型(haplotype):其中H1單元型能使大豆耐鹽,而H2-H9則無法使大豆耐鹽。而在中國種植的數十種大豆品系(包含31種栽培種以及22種野生種)中,GmSALT3的H1單元型的存在,與這些品系的耐鹽性息息相關,顯示了這個基因對大豆耐鹽性的重要。 研究團隊認為,找到這個基因之後,未來在育種時,可以使用基因標記(genetic marker)來確認耐鹽基因不會隨著育種的過程而被排除;近代的許多新品系大豆耐鹽性都不高,基因定序的結果也發現它們的GmSALT3已經不是H1單元型了。 找到耐鹽基因固然使人欣慰,不過改良耕作與灌溉的方式,以友善土地的方式進行農業,才是我們更需要做的事。否則,當土地已經嚴重地鹽化時,任何植物都無法在上面生長,再怎麼改良作物都只是緣木求魚而已! 嚴重鹽化的土地,只剩下雜草勉強生長。 圖片來源: wiki 參考文獻: 1. Singh, G. (2010) The Soybean: Botany, Production and Uses. Oxfordshire, UK: CABI Publishing. 2. 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