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跨領域課群--植物生理學課程討論會

上週四(2015/1/22)下午,兩位植物生理學的任課老師,針對植生未來課程執行討論了一下。 決議如下: 一、課程展演繼續舉行,但加入期末考試。104-1學期的植物生理學評量改為: (1)期中展演:兩次,分別在第六週與第十二週,邀請生科系同學參與評分。第六週的期中展演範圍為第一~第五週,第十二週的期中展演範圍為第七~第十一週。評分方式為:老師評分、生科系同學評分、同儕評分以及組內互評。 (2)期末評量:一次,在第十八週,評量範圍為第十三週~第十七週的上課範圍。 (3)筆記:維持三篇,但繳交形式為第六、十二、十八週各交一篇。 二、專題演講仍會舉辦。 感恩這學期的老師們、同學們成就這門課程,也期待104-1學期!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跨領域課群期中成果展--植物生理學期末報告

我們的期末報告在一月十二日,一樣在B202教室舉行。 第一組是林佳玟、陳柏倫、吳亭宜三位同學,講的是「植物與空間的關係」 第二組是黃建翔與葉偉倫兩位同學,題目是「人與植物(次級代謝)」,兩位同學為了要讓同學對未成熟的果實印象深刻,還把一根香蕉用顏料塗綠。 第三組是高誠皓與林聖閎兩位同學,講的是「植物對壓力的反應」。植物感受到外界的壓力,一定會作出適當的反應,例如食蟲植物感應到缺氮就會吃葷,豆科植物感應到缺氮就會召喚土裡的根瘤菌喔! 第四組由林容興、劉力華兩位同學報告「綠色奇蹟」,是有關於植物賀爾蒙-GA。當年育種時找到矮種的稻米與小麥,使農夫在田裡可以施放更多肥料,提升作物產量;但這些矮種的稻米和小麥,其實都與吉貝素(GA)有關唷! 第六組是凃品揚與簡易兩位同學,他們用了「關鍵時刻」的梗來講「溫度如何影響植物的發育」,展現絕佳的默契,全場笑聲不斷,可說是進步最多的一組喔! 最後是第五組,由肖思怡、陳麒元、魏詳運三位同學講「人類扮演上帝」,討論轉殖植物對世界的影響。 結束以後,老師給大家評語以及勉勵,並感謝大家一起成就這門課程。我們的課程圓滿結束了,這次大家都進步很多,感恩通識中心、感恩生科系、感恩周老師,更感恩所有的同學!這次大家都進步很多,真的很棒呢!

狸藻(bladderwort)不是肉食性植物(carnivorous plant)

狸藻。圖片來源: wiki 狸藻為狸藻屬( Utricularia )植物的總稱,全世界有超過兩百種,有些是水生植物,有些則是生活在濕地的陸生植物。它們分佈的區域很廣,除了南極洲以外,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 這種植物有個很特別的地方:植物體上除了行光合作用的葉片之外,還有捕蟲囊(bladder trap)。這些捕蟲囊看起來就像植物上的小袋子。 狸藻與它的捕蟲囊。圖片來源: wiki 過去的研究發現,當小蟲靠近捕蟲囊時,會因為碰觸到外面的剛毛狀分支附屬物,驅動狸藻的捕蟲囊收縮,將小蟲吸進去。 圖片來源: wiki 因為這捕蟲囊要依靠小蟲的觸動才會發動,而且狸藻自己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再加上其他的食蟲植物(如捕蠅草、毛氈苔等)也都是吃蟲的,所以,雖然早在1900年便已有科學家在捕蟲囊中發現藻類與植物的花粉,但是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不小心「掉」進去的而已。 最近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的研究團隊發現,那些不小心「掉」進去捕蟲囊中的藻類與植物的花粉,並不是沒有用的垃圾;狸藻還是會消化、吸收他們的微量元素,提供自己生長所需。 怎麼確立這部分呢?原來,有些狸藻生長在泥炭沼澤(peat bogs)裡,在那裡,小蟲的來源極端缺少,如果光是依靠捕蟲,狸藻怎麼生活得下去呢? 於是,研究團隊分析了八個不同地區(包括泥炭沼澤、湖與人工池塘)、三個不同種類(分別是南方狸藻 U. australis 、普通狸藻 U. vulgaris 與細葉狸藻 U. minor )、共兩千個捕蟲囊的內涵物。結果發現,只有10%的捕蟲囊內有小動物;50%的捕蟲囊內有藻類、植物的花粉(許多來自於水邊的陸生植物);其他40%則是真菌的菌絲、苔蘚的葉狀體以及土壤顆粒。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只有小動物、藻類、植物的花粉在捕蟲囊內的含量,可以對應到狸藻的生長;而真菌的菌絲、苔蘚的葉狀體以及土壤顆粒則無法對應到狸藻的生長。 當然,發現除了小動物以外,藻類與植物的花粉也可以影響狸藻的生長,證明它們出現在捕蟲囊內並非單純只是「意外」。狸藻把它們吸進去以後,仍然會消化、吸收、利用它們的養分來幫助自己的成長。 不過,小動物在捕蟲囊中的出現,除了可以對應到狸藻的生長以外,也可以對應到狸藻的碳/氮比(C/N ratio)。動物的蛋白質(氮)含量較高,可...

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不確定性

現在作植物的轉殖,幾乎都是用農桿菌了。這個格蘭氏陰性(Gram negative)桿菌,原本是農作物的病菌,會導致植物產生腫瘤(crown gall);雖然植物的腫瘤不會轉移也沒有致命的風險,卻會使植物生產的養分,因為要供應給腫瘤而造成產量減少。 農桿菌所產生的腫瘤。圖片來源: wiki 農桿菌所造成的危害,最早是在葡萄裡面發現;後來慢慢發現它其實可以危害許多植物,不過在自然界中以雙子葉植物居多。農桿菌自己帶了一個質體,稱為Ti質體。這個Ti質體,在農桿菌感染植物時,其中有一段DNA會插入植物的基因體中。 這段DNA(稱為T-DNA)裡面帶有合成兩種植物賀爾蒙所需的酵素基因,進入植物基因體後,便會使得該植物細胞開始大量產生生長素(auxin)與細胞分裂素(cytokinin)。這兩種賀爾蒙相加的結果,會使得細胞開始分裂增生,於是就產生腫瘤了。當然,T-DNA中還有其他的基因,會驅使植物細胞合成農桿菌所需要的養分,包括了小分子氨基酸與磷酸化的糖類等,這樣農桿菌在腫瘤中才能生長壯大。 原本研究農桿菌是為了要打敗它,但是科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這隻細菌非常的有意思。原來,農桿菌在將T-DNA轉入植物基因體時,根本不管裡面有什麼、也不管有多長(當然,太長了效率會降低),它只認這段DNA的兩邊邊界(稱為左右邊界),然後就一股腦地將左右邊界之間的DNA給塞進植物裡面了。 農桿菌的轉殖原理。左邊是農桿菌,右邊是植物細胞; C為Ti質體,載體中的a為T-DNA。圖片來源: wiki 這樣有意思的轉殖過程,就讓科學家們想到,如果可以把T-DNA用自己想要放進植物裡面的基因給取代,是不是就可以把「任何基因」都給它放進去了呢? 理論上是這樣,不過因為Ti質體實在是太大了(大約200kb以上),造成在實驗室裡面的操作很困難。這個障礙,直到1983年 Hoekema 以及de Frammond這兩個研究團隊發現,可以把Ti質體一分為二之後,農桿菌才成為研究植物的人的心頭寶。 從此以後,農桿菌開始被大量用在製作轉基因植物上;原本是雙子葉植物的病原菌的它,經過研究團隊悉心調製配方以後,它現在已經可以說是少有敵手。跟基因槍相比,又不用買很貴的儀器、也不需要買金粉或鎢粉;只要把質體做好,塞到農桿菌裡面,養個一堆以後,把要轉的組織泡在裡面若干時間,就大功告成...

細菌也有個體差異嗎?

我們都是人( Homo sapiens ),同屬同種,但是每個人都不大一樣。細菌呢? 當然,讀者會說,因為我們是進行有性生殖的多細胞生物,個體之間當然會有差異;而細菌以二分裂(fission)法繁殖,照理說,不管細菌二分裂幾次,所有的細菌應該都一模一樣吧!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生物系的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思考面向(1)。 研究團隊由種在路邊的野豌豆( Vicia sativa )與白三葉草( Trifolium repens )的根部各採取了36個根瘤(root nodule),把每個根瘤中的菌分別培養後,鑑定它們的種類。 白三葉草。圖片來源: wiki 鑑定分為16S 核糖核酸(16S rRNA)、核心基因(core genes)與輔助基因(accessory genes)定序。一般來說,16S核糖核酸是必需的基因,只要有一點變化,就可能會讓生物死翹翹;所以它的變異性很低;核心基因也是必需的基因,但可以容許的變異度會比16S核糖核酸要大一點,所以變異也會多一點點。至於輔助基因,因為它們的存在無關乎生物的生存,容許的變異性最大。 結果研究團隊發現:由16S核糖核酸定序發現,它們都是豌豆根瘤菌( Rhizobium leguminosarum );但是當分析核心基因與輔助基因序列時發現,這72隻豌豆根瘤菌,彼此之間都不大一樣! 多不一樣呢?研究團隊分析後發現,這些豌豆根瘤菌們可以被分成由A到E的五群。 圖片來源: Open Biology 當然,這些豌豆根瘤菌們的輔助基因差異更大。前面已經說過輔助基因指得是生物生長發育的非必需基因,簡單來說,沒有也死不了,所以可以容許較大的變異;在根瘤菌裡面,最著名的輔助基因就是與根瘤形成( nod ,nodulation of the host plant)以及固氮( nif 與 fix )相關的基因了。這些基因決定了根瘤菌能不能與豆科植物共生、能與哪些豆科植物共生。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到,同樣屬於B群的豌豆根瘤菌裡面,有些可以與野豌豆共生(紅色),有些可以與白三葉草共生(藍色);在C群與E群裡面也看到同樣的情形。 由於與根瘤形成以及固氮相關的基因位於質體上(pRL10質體,2),這個結果顯示了根瘤菌也會互...

欲擒故縱的萊佛士豬籠草(Raffles’ pitcher plant)

萊佛士豬籠草。圖片來源: wiki 原產於馬來半島與東南亞的萊佛士豬籠草( Nepenthes rafflesiana ,Raffles’ pitcher plant),從外觀上看起來,跟其他的豬籠草也沒多大不同;不過,在每天中午前後的幾個小時之間,它的籠子內側會變得不滑。這時候,附近的螞蟻就會跑到籠子裡面去採食它的蜜汁(nectar)。 但是,除了這幾個小時以外,其他的時候籠子內側都是滑溜溜的;此時只要有螞蟻走到籠子內側,就很容易會失足墜崖--下面可沒有魚蝦可吃,也沒有萬年玄冰,只有充滿了酵素的 化屍水 消化液等著將螞蟻給消化得屍骨無存。 來自德國、英國與汶萊的研究團隊,對於為何萊佛士豬籠草為何有幾個小時乾燥覺得很好奇,進行了田野研究。他們在中午那幾小時,用稀釋的糖溶液保持籠子內側濕潤;結果發現,中午有幾個小時乾燥的豬籠草,比保持濕潤的多抓了36%的螞蟻。 筆者想,或許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保持濕潤的豬籠草,由於每一隻螞蟻都有去無回,使得過去探路的螞蟻少了,於是就抓到比較少的螞蟻;又或者,當有螞蟻失足墜崖時,倖存的螞蟻會回去通風報信,使其他的螞蟻不敢去,但有時乾燥的籠子,會使得螞蟻認為,這裡是安全的,可以一再造訪?這是否也間接告訴我們,螞蟻的記憶其實並不長久? 參考文獻: Sid Perkins. 2015/1/13. Why this plant is only a part-time killer . Science Now.

GmSALT3:使大豆耐鹽的基因

地球在改變。因為農耕改變了地貌,使得土壤流失、土地酸化與鹽化;據估計,目前全球農地大約有兩成已經鹽化,而這個比例將在未來35年間加倍。 除了要改良耕作方式與灌溉方法之外,科學家們也在找尋耐鹽的新品種。2014年年底,澳洲與中國的研究團隊,從大豆( Glycine max )中找到了耐鹽的基因。 大豆是世界第五大作物,營養豐富,種子中有18%是油脂,38%是蛋白質,素有「田園之肉」的美名(1)。但是,它的耐鹽性只有中等,當土壤中的鹽分由2dS/m上昇到7dS/m時,產量便下降百分之四十(dS/m 是每升700毫克的鹽)。 大豆。圖片來源: wiki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大豆都只有中度耐鹽性。不同的品系,對土壤的鹽度呈現不相同的反應;耐鹽的品系與不耐鹽的品系,在鹽度較高的土壤中的產量相差了將近四成。 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大豆第三條染色體上的N區與耐鹽性相關;這次,研究團隊找到了使大豆耐鹽的基因: GmSALT3 (2)。 GmSALT3 是一個陽離子-氫離子交換蛋白,它能將鈉離子(Na+)運出大豆的莖與葉(shoot),可能也包括根。研究團隊發現 GmSALT3 總共有九種單元型(haplotype):其中H1單元型能使大豆耐鹽,而H2-H9則無法使大豆耐鹽。而在中國種植的數十種大豆品系(包含31種栽培種以及22種野生種)中,GmSALT3的H1單元型的存在,與這些品系的耐鹽性息息相關,顯示了這個基因對大豆耐鹽性的重要。 研究團隊認為,找到這個基因之後,未來在育種時,可以使用基因標記(genetic marker)來確認耐鹽基因不會隨著育種的過程而被排除;近代的許多新品系大豆耐鹽性都不高,基因定序的結果也發現它們的GmSALT3已經不是H1單元型了。 找到耐鹽基因固然使人欣慰,不過改良耕作與灌溉的方式,以友善土地的方式進行農業,才是我們更需要做的事。否則,當土地已經嚴重地鹽化時,任何植物都無法在上面生長,再怎麼改良作物都只是緣木求魚而已! 嚴重鹽化的土地,只剩下雜草勉強生長。 圖片來源: wiki 參考文獻: 1. Singh, G. (2010) The Soybean: Botany, Production and Uses. Oxfordshire, UK: CABI Publishing. 2. 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