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番茄醬當然是番茄做的,但是用來做番茄醬的番茄卻不是一般我們吃的番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難道鮮食番茄不能用來做番茄醬嗎?當然是可以的,只是在工業化大量生產時,為了降低成本,番茄要用機器採收。機器會把番茄從根部砍斷,然後搖晃整株番茄,讓番茄從植株上掉落。如果要用人工採收,成本就會提高太多。
機器採番茄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就開始研發了。可是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番茄不容易掉落,所以機器要非常用力的搖晃番茄,造成「被送進機器裡的番茄像是被蹂躪過,變成一灘爛泥,裡面還混著泥土。」
要怎麼讓番茄容易掉落呢?只能從番茄本身去進行基因改良了。沒想到就在那段時間,查爾斯‧瑞克(Charles Madera Rick)在加拉巴哥群島(對,就是達爾文去過的那個島)發現了契斯曼尼番茄。這種番茄的果實是橘色的(請見上圖),果實特別容易脫離枝枒。
這個性狀正是工業用番茄所需要的,但是瑞克把種子帶回去播種,種子卻不發芽。
瑞克嘗試了很多方法,種子說什麼就是不發芽。有一天,他忽然想到會不會需要動物消化以後才能發芽呢?於是他先讓鳥類吃下這種番茄的種子,但是還是沒有用。
後來他想到會不會不是鳥,而是加拉巴哥群島上常見的象龜呢?這個想法值得一試,但是哪裡找得到象龜?這時候他忽然想到有位在柏克萊的朋友有兩隻象龜,於是他請這位朋友餵象龜吃番茄種子,再收集糞便寄給他。沒想到這麼一搞,番茄的種子真的發芽了!
有了番茄植株,接著瑞克就可以進行研究,後來發現讓番茄果實特別容易掉落的基因是所謂的j-2基因。將這個基因雜交進入一般的番茄,從此機器採收番茄就變得容易許多,不再會把番茄撞爛了。
所以契斯曼尼番茄可說是促成工業番茄生產的大功臣呢!
參考文獻:
Jean-Baptiste Malet。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寶鼎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