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今天看到《10秒鐘教室》貼出5月份的奇聞,裡面有「男子吃榴槤配啤酒猝死」的奇聞,查了一下,果然查到「榴槤配啤酒」吃出人命? 女友以為開玩笑 竟親睹猝死過程的新聞。
新聞的最後提到「日本筑波大學研究發現,人體中有分解酒精的酵素「乙醛脫氫酶」(ALDH),而榴槤中的硫化物(sulphur content)會抑制此酵素的活性,進而阻礙酒精分解,引起酒精中毒,甚至可能致人於死。」於是我就用英文查了一下,查到2009年的Smithsonian magazine的文章「Death by Durian Fruit?」
接著從這篇文章的超連結,連到New Scientist的文章「Durians and booze: worse than a stinking hangover」;但是我沒有訂閱New Scientist,所以只能從Smithsonian magazine的描述來看:裡面提到榴槤的萃取物可以抑制負責代謝酒精的乙醛脫氫酶(ALDH,aldehyde dehydrogense)。
不管是Smithsonian magazine或New Scientist,都是2009年的文章,如果有結果,應該早就出版了吧?於是我上去PubMed(美國公共醫學圖書館)網站查詢,但是不論是查durian與ALDH或是durian與aldehyde dehydrogenase,都查不到文獻。
在New Scientist提供的短短文字中有提到兩個人名:John Maninang 與 Hiroshi Gemma。於是我用這兩個人名去查了PubMed,結果只各得到5篇文章,都與榴槤無關。
所以,到底吃榴槤不能同時喝酒是什麼原因呢?從文獻搜尋也只能說,可能榴槤裡面有成分會抑制乙醛脫氫酶吧。
酒精的代謝是先被乙醇脫氫酶(ADH,alcohol dehydrogenase)代謝成乙醛(acetaldehyde),再被乙醛脫氫酶代謝成乙酸(acetic acid),然後乙酸再被轉化為乙醯輔酶A(acetyl-CoA),進入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代謝為二氧化碳與水。當乙醛脫氫酶被抑制,乙醛就會堆積,造成乙醛中毒。
有些華人因為乙醛脫氫酶有缺失,也不能喝酒,一喝酒就臉紅、發酒疹。
透過網友的幫忙,終於找到了期刊文獻,在2009年的Food Chemistry上;他們用二氯甲烷:戊烷萃取榴槤,用來抑制啤酒酵母的乙醛脫氫酶。實驗結果發現榴槤萃取物的確可以抑制ALDH,但是到底是什麼化合物並不清楚,只知道應該是含硫化合物。
參考文獻:
Inhibition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enzyme by Durian (Durio zibethinus Murray) fruit extract
November 2009 Food Chemistry 117(2)
DOI: 10.1016/j.foodchem.2009.03.10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