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圖片來源:Wikipedia |
生活中的番薯
冬天來一顆烤番薯,暖烘烘地握在手心,真的是最棒的享受了!台灣人喜歡自稱番薯,但其實番薯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植物喔!這可以從它的名字看出來,因為只要有「番」這個字,就代表它是外來的呢!但是為什麼有時會被寫成「蕃薯」呢?因為「番」這個字在日文裡面並不是外來物的意思,而是代表「次序、值班」,因此在日治時代,被日本人給改成了「蕃薯」。
番薯大約在十七世紀初就出現在台灣,很快成為台灣人的主食之一。在移民前期,為了把米運到大陸去賺取利潤,當時的人便多吃番薯少吃米;後來,人多了、地也不夠,米開始不夠吃了,當然還是吃番薯摻飯。到日治時代,以番薯簽(擦絲曬乾的番薯)混合米飯食用的狀況更普遍。
到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番薯便逐漸從餐桌上退場,成為飼料;直到近年養生風興起,番薯又成為僅次於水稻的食用作物。
哪些番薯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品種呢?我們最熟悉的黃皮黃肉的番薯是台農57號,它也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番薯,適合烤、煮或製作薯條。而紅肉番薯則是台農66號;被暱稱為「芋仔番薯」的紫肉品種則是台農73號,在台語歌曲裡面唱的「竹山的番薯」是台農64號喔!至於用作蔬菜的葉用番薯,主要有桃園2號與台農71號。
為什麼台灣人會用外來植物來稱呼自己呢?台灣史學者許雪姬老師認為,這個稱呼應該是從日治時代,前往中國被日本人控制的地區工作的台灣人開始的,後來就成了台灣人的暱稱了。
番薯如何進入世界歷史
番薯可能是發源於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與奧里諾科河之間。在哥倫布到美洲之後,在現在的巴拿馬發現了它,於1493年獻給伊莎貝拉女王。
由於番薯相當適應西班牙的氣候、加上滋味甘甜,使它在歐洲大受歡迎。當時它除了是富人的珍饈之外,還被認為可以加速婦女月經來潮、分泌乳汁,對男士則有壯陽的效果。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更是特別愛吃加了香料與糖的番薯派。
番薯在17世紀被西班牙人帶到菲律賓後引進中國,由福建、廣東慢慢向北方傳播。徐光啟是番薯的粉絲,他在「農政全書」中列舉了十三項番薯的優點喔!後來在乾隆初年,華北連續發生大旱災、乾隆皇帝發現番薯是很好的救荒作物以後,甚至要求各省都要種植番薯。
鄭成功到臺灣後,也是靠著種植番薯、將番薯作為主食之一,才能包圍熱蘭遮城九個月,將荷蘭人逐出臺灣。民間甚至傳說南明魯王(朱以海)愛吃番薯,有個綽號叫番薯王。
在二戰前夕,日本政府發現番薯可以用來製造酒精、甲醇、丙酮,於是在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所經營的嘉義化學工場(現在的中油嘉義煉製研究所)進行番薯的 軍事用途的研究。
在2015年,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在進行番薯的研究時發現:原來我們吃的番薯竟然是「天然基改」的!在於所有番薯的栽培種裡面,都有一段農桿菌的基因!為什麼番薯會有農桿菌的基因呢?其實農桿菌本來就是植物的病原菌,會在感染植物時把自己的基因放進植物裡面去。而出現在番薯裡面的農桿菌基因可以讓番薯長得很快,因為我們喜歡長得快的品系,所以它就這樣被保留下來了。
(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2016/12/6國語日報科學版)
留言
張貼留言